南昌航空大学的飞行器制造工程(航空维修工程与技术方向)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凭借其鲜明的航空特色和深厚的学科积淀,已成为国内航空维修领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该专业自2010年首批招生以来,通过分层次培养模式、校企深度合作和产学研融合的创新路径,构建了覆盖航空制造与维修全链条的教育体系。以下从培养体系、核心课程、实践支撑、师资科研及就业质量五个维度展开具体分析。
专业以“厚基础、抓实践、强能力、重航空”为育人理念,实施分类型、分层次的多样化培养方案。针对不同发展方向设立“春晓班”(侧重创新研发)、“产教融合定制班”(对接产业需求)及国际交换生项目,实现个性化培养目标。例如,中乌合作班学生可在国内完成两年基础学习后赴乌克兰深造,获得双文凭。这种灵活机制既满足航空制造、维修、保障等细分领域的人才需求,又为学生提供多元发展通道。
课程体系强调学科交叉与实践导向,核心课程包括:
- 飞机构造和强度:覆盖飞机结构设计与力学分析
- 航空发动机状态监控与故障诊断:聚焦动力系统维护技术
- 航空维修工程:引入可靠性工程、适航管理等行业标准
- 数字化制造与装配:融入CATIA建模、飞机钣金工艺装备设计等前沿技术通过专业综合实验和技能训练实验室,学生可操作歼7、歼8等实体飞机及涡喷系列发动机,完成从理论到实操的闭环训练。
实践平台建设体现显著优势,拥有直升机传动系统故障仿真实验室、滑油系统检测实验室等7个专业实验室,配备波音737整机、CFM56涡扇发动机等高端设备。校企合作方面,与5719工厂、昌飞集团建立战略联盟,学生毕业实习可直接参与军用无人机燃油系统研发(横向项目经费超6000万元),这种“真题真做”模式大幅提升技术转化能力。
师资队伍呈现“双高”特征,高级职称占比50%,博士学位教师达66%,柔性引进北航、南航等高校专家及企业研究员。近三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国防项目2项,发表高质量论文300余篇,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形成“故障诊断—维修技术—适航管理”的学术闭环。
就业质量数据验证培养成效,近五年平均就业率94%,42%毕业生进入985/211高校深造,61%入职中航工业、民航系统等头部单位。典型职业路径包括航空产品研发(占比35%)、机务维修(28%)、故障监测(20%),部分毕业生已成为5719厂、成飞集团的技术骨干。这种“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模式,为航空强国战略持续输送兼具工程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