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师范学院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立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需求,以贵州省“大生态”战略为导向,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依托资源与环境学院,通过工学学位教育体系,将环境科学与工程的核心知识与生态技术相融合,形成“红色基因传承+应用技能强化”的特色培养模式,为学生搭建起从理论学习到产业对接的完整路径。
课程体系:多学科交叉+前沿技术覆盖
专业课程设置以环境治理技术为核心,构建了“基础理论-工程实践-创新研究”三级递进框架:
- 基础理论层:包含无机及分析化学、环境化学、工程力学等课程,夯实学生对污染形成机制与物质转化的认知;
- 工程应用层:聚焦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等实践性课程,引入CAD制图、工程测量等工具类教学;
- 创新拓展层: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城市生态工程学等课程,强化政策法规解读与系统规划能力。
实践平台:高端设备支撑+产学研联动
学院配备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等价值3000万元的先进设备,建有贵州省黔北土壤资源与环境特色重点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污染物检测、生态修复等实训场景。近三年承担150余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10项,学生可深度参与土壤修复、水质监测等横向课题,实现“实验室-工程现场”无缝衔接。
就业路径:多元行业渗透+升学优势显著
毕业生在环保、化工、医药等9大领域呈现高适配性:
- 政府部门:生态环境局环境监测岗(占比约22%);
- 科研机构:参与固废资源化技术研发(年均发表SCI论文50篇);
- 企业部门:环保设备设计与污染治理工程实施(2024届就业率超90%);
- 升学通道:近三年考研录取率稳定在25%以上,2024年达35.1%,位居全校第一,主要进入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环境学科强校。
专业优势:省级一流认证+师资双师结构
作为贵州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该专业拥有教授8人、副教授20人的教学团队,其中博士占比62.8%,“双师型”教师9人。通过“千层次人才”“科技特派员”等项目,引入行业专家开展污染控制案例教学,构建起“学术导师+产业导师”双轨指导体系,确保人才培养与环保产业升级需求同步。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