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依托历史地理学院开展人才培养,涵盖师范与非师范两个方向,形成“教学+研究”双轨并行的培养体系。该专业创建于1996年,经过二十余年发展,已成为福建省内具有显著特色的学科,拥有中国史和世界史两大主干学科,并深度参与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博士点建设。通过通识教育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培养既能胜任基础教育又能从事学术研究的复合型人才。
在培养目标上,该专业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历史学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具备史学研究方法和教学技能。师范方向侧重教师职业素养培养,通过教育技术学和教育心理学课程强化教学能力;非师范方向注重学术研究与跨学科应用,在文化产业管理和社会工作等拓展课程中融入实践导向。毕业生可从事教育、文化传播、行政管理等领域工作,近年部分学生进入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深造。
课程体系以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为核心,配套开设史学概论、中国历史要籍选读等专业基础课。特色课程包括闽南文化研究和老年社会学,结合地域文化优势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学年论文、专业考察和教学实习,学生需完成至少8周的教育实习或文化遗产调研项目。例如,人文教育方向学生常赴漳浦县开展田野调查,参与“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
师资力量方面,历史地理学院现有专任教师29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2人,高级职称占比68.97%,博士学历教师占比41.4%。学术团队在社会思想史、华人华侨研究等领域形成特色,近五年承担2项国家社科基金和4项教育部课题,研究成果被《新华文摘》等权威期刊转载。学院定期邀请厦门大学、台湾成功大学等高校专家举办学术讲座,拓展学生视野。
专业发展注重纵向深化与横向拓展。纵向层面,依托中国语言文学博士点和教育硕士点搭建本硕博衔接通道;横向层面,通过社会工作实训中心、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等平台,与漳州市社会福利院等单位共建10个实践基地。2024年招生数据显示,历史学专业计划面向26个省份招收本科生,师范类占比约60%,实行“分数优先”录取原则,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人文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
对于职业规划,建议学生根据方向选择发展路径:师范生可考取教师资格证并参与公费师范生项目,非师范生可通过大学生科研立项积累学术经验。近年来,该专业毕业生在福建省教师招考通过率保持85%以上,部分非师范生进入博物馆、文化传媒机构就业,展现出较强的职业适应性。随着新文科建设推进,专业正探索数字人文等交叉领域,为人才培养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