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医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立足健康中国战略,融合现代管理学理论与医学知识体系,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培养路径。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该专业通过跨学科课程设置和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着力培育能在卫生系统及相关领域从事信息资源开发、系统维护与行业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其培养方案既注重信息科学与技术的深度应用,又强调医疗卫生行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展现出独特的学科交叉优势。
在培养目标层面,该专业以“懂医学、精管理”为核心理念,要求学生掌握信息资源管理基础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双重能力。具体而言,学生需具备卫生信息系统的规划建设能力、医疗数据的分析挖掘技能,以及医院病案管理、医保信息处理等实务操作水平。这种能力结构设计源于医疗卫生机构对疾病编码、医疗质量管控、健康大数据分析等岗位的迫切需求,体现了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的紧密联动。
课程体系呈现“医学+信息+管理”的三维架构:
- 医学基础模块包括人体结构学、临床医学概论等课程,构建学生对医疗场景的认知框架
- 信息技术模块涵盖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网络资源管理等硬核技能培养
- 管理科学模块强化卫生事业管理学、信息经济学等理论素养特别设置的病案管理学、医疗大数据分析等特色课程,直接对接医院信息科、病案室等部门的岗位需求,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实践教学体系采用“四维联动”模式:
- 实验课程:包括电子取证实训、医疗数据恢复迁移等技术操作
- 临床见习:在附属医院信息科开展疾病分类编码等岗位轮训
- 学术论坛:通过云龙湖论坛等平台引入数智技术赋能医疗等前沿议题
- 双创项目:近三年学生团队在医疗信息风险控制、健康数据分析等领域获得省级以上奖项40余项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能快速适应卫生系统对DRG医保支付改革、智慧医院建设等新型业务场景的技术需求。
就业前景呈现多元化特征,主要分布在三个领域:
- 医疗卫生机构:承担医院病案质控、医保信息管理、医疗大数据平台运维
- 医药企业:从事医药情报分析、健康产品信息开发、临床试验数据管理
- 行政部门:参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公共卫生决策支持系统设计近年用人单位反馈显示,毕业生在ICD疾病分类编码准确率、HIS系统故障排除效率等关键岗位指标上表现突出,就业竞争力持续提升。
学科建设方面,该专业依托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基础,积极拓展与公共卫生管理、临床医学的交叉融合。通过承办国家级学术论坛,与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在健康信息计量、智能医疗决策等方向形成研究特色。值得关注的是,专业正积极推进图书情报专业硕士点申报工作,计划构建本硕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以适应医疗信息化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
这种培养模式的成功源于三大创新机制:首先是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专职教师中博士率达86%,同时聘请三甲医院信息科主任担任实践导师;其次是真实项目驱动教学,将医院电子病历系统优化、区域医疗数据治理等真实课题融入课程设计;最后是行业认证衔接,课程内容深度对接国际疾病分类(ICD)、医疗卫生信息与管理协会(HIMSS)等认证体系,使学生获得入职即上岗的专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