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师范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作为该校重点建设的本科专业,历经二十余年发展,已形成集学术研究、产业实践和公共服务管理于一体的培养体系。依托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的学科资源,该专业于2021年被评定为山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拥有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构建了本硕贯通的培养路径。其课程体系深度融合管理学、经济学与地理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为文旅产业输送复合型人才。
学科建设与师资力量
该专业的学科优势体现在多层次平台支撑上。其依托山西省互联网+与旅游产业升级协同创新中心和三晋文明与新时代核心价值协同育人中心两大省级科研平台,聚焦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与文化价值挖掘。师资团队由24名专任教师组成,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5人,博士占比达70.8%,研究方向涵盖旅游规划、文化遗产保护、数字文旅等前沿领域。此外,学院与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等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强化教学与行业需求的对接。
课程体系与核心能力培养
专业课程设置以管理学原理、西方经济学、旅游学概论为基础,逐步延伸至景区经营与管理、会展旅游、旅游市场营销学等应用型课程。特别设置山西旅游资源专题模块,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深化学生对区域文旅资源的认知。例如,《山西旅游资源》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省内地质遗迹、水域风光等资源的分布规律与开发策略,并安排皇城相府、洪洞大槐树景区等实训基地的实践环节。理论教学中融入批判性思维训练,如通过模拟旅游产品策划项目,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与决策能力。
实践教学与创新平台
实践教学体系覆盖全学程,包含专业见习、毕业实习及创新创业项目。大二至大三阶段,学生需完成至少10周的行业调研与企业实习,考核方式采用笔试+实践报告的综合评估。学院建有晋学博物馆、山西文物陈列馆等校内实践场所,配备同声传译实验室、数字出版模拟系统等设备,支撑会展策划、旅游数据分析等技能训练。近年来,学生团队在全国大学生旅游创意大赛中多次获奖,体现出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
培养目标与就业前景
该专业以“学术+产业+公共服务”三维目标为导向:
- 学术人才需掌握跨学科研究方法,具备独立科研能力;
- 产业人才需熟悉旅游企业运营与市场分析工具;
- 公共服务管理者需强化政策解读与资源保护意识。
毕业生中约15%进入国内外高校深造,其余主要就业于旅行社、景区管理机构、文旅策划公司及政府部门。数据显示,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2%,部分优秀校友在在线旅游平台与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担任核心职务。
通过课程交叉融合、实践平台拓展与科研反哺教学的模式,山西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构建了适应文旅产业变革的人才培养生态,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多元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