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师范大学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以其扎实的学科基础与鲜明的师范特色,成为山西省高等教育领域的一张亮眼名片。作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和山西省优势专业,该专业不仅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更通过与时俱进的培养模式,在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与数学应用研究领域持续输出高质量人才。其独特的人才培养路径值得深入探讨。
一、立足师范特色的培养体系
该专业以“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核心,构建了覆盖本、硕、博的多层次教育体系。培养目标明确指向中学数学教师与教育研究人才,强调师德教育与教学实践能力的双重塑造。通过高年级导师制和教考分离制度,确保学生既掌握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又具备现代教育理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五年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斩获国家一等奖4项、二等奖16项,印证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成效。
二、强化学科基础的课程架构
专业课程设置凸显数学学科核心能力培养:
- 基础理论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构成“铁三角”知识框架
- 拓展课程群:涵盖常微分方程、复变函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应用方向
- 交叉融合模块:数学建模与实验、数值分析等课程强化计算机技术应用特别设置的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理论基础课程,将学科发展与教育方法论有机结合。这种“理论奠基+应用拓展”的课程体系,使毕业生既能胜任教学岗位,又具备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多维度学科平台支撑发展
专业依托数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与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形成强大的科研支撑体系:
- 重点学科平台:应用数学学科是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数学学科列入校“十四五”重点建设规划
- 实验室集群:嵌入式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等超1000平米的实验空间,配备先进设备
- 科研团队成果:近五年承担1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群论、微分方程等领域发表SCI论文170余篇这种“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的生态系统,为学生参与前沿研究提供了丰富机会。例如在群论研究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焦点。
四、以就业为导向的成长路径
根据2022届毕业生数据,70%进入中小学任教,23%选择继续深造,7%分布于政府机关与企事业单位。这种就业结构源于:
- 师范技能强化:通过未来教师素质大赛、三笔字比赛等实训活动提升教学能力
- 校企合作机制:与地方教育机构共建30余个实训基地,实现从课堂到讲台的无缝衔接
- 升学指导体系:39名硕士生导师与6名博士生导师团队,为学术深造提供强力支持值得关注的是,专业近年毕业生去向落实率稳定在95%,印证了其培养方案与市场需求的高度契合。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学学科的基础性作用愈发凸显。山西师范大学通过“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的培养理念,不仅为基础教育输送了大批骨干教师,更在数学应用研究领域培育出具备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专业人才。这种既坚守师范教育本色、又拥抱学科交叉创新的发展模式,为地方高校的数学专业建设提供了鲜活样本。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