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大学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立足于国家能源转型战略和山西省能源革命需求,聚焦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核心领域,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学科基础,通过校企合作、科研平台建设,致力于培养兼具工程技术能力与行业适应性的复合型人才。其课程设置紧密对接产业需求,教学资源融合多学科交叉优势,为山西省乃至全国新能源产业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
学科定位与培养目标
该专业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特色,要求学生掌握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能源系统工程等基础理论,同时通过风电机组设计与制造、光伏发电原理与应用等课程强化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能在新能源领域从事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特别强调对生物质能领域的深耕,契合山西省能源结构优化需求。课程体系中还包含储能原理与技术、氢能与燃料电池等前沿方向,确保学生知识结构紧跟行业发展趋势。
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
专业课程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核心课和实践课程四大模块:
- 数理与热学基础:涵盖高等数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等;
- 工程应用核心:包括风力发电原理、光伏系统设计、新能源测试技术;
- 跨学科拓展:设置碳中和与碳交易、新能源经济与管理等交叉课程。实践教学依托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和省级重点实验室,通过风电场建模、机组故障诊断等实训项目,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校企合作方面,与大同市能源局、晋能集团等机构共建实习基地,强化产学研协同育人。
地方产业适配与就业前景
专业建设紧密结合山西省能源革命综合改革战略,重点发展生物质能利用技术。通过引入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将生物质能源转化、微生物能源技术等纳入核心教学内容,直接服务于大同市新能源产业集群。就业方向覆盖能源企业、工程咨询公司、科研机构等领域,毕业生可从事新能源设备研发、风电场运维、碳资产管理等工作。随着全球可再生能源需求增长,该专业在光伏工程、储能技术等领域的就业优势显著。
教学资源与创新教育
教学团队依托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的科研实力,在生物质能、太阳能材料等领域形成特色研究方向。创新教育体系以“成果导向”为核心,通过学科竞赛、科研项目激发学生创新能力。例如,课程中引入Python编程、大数据分析工具,培养学生在智慧能源系统设计中的数字化能力。此外,专业还提供研究生升学通道,鼓励学生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为新能源技术突破储备高层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