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作为中国现代雕塑教育的发源地,自1952年正式建系以来,始终以现实主义雕塑教学体系为核心,通过历史传承、教学创新和社会服务的深度融合,塑造了中国雕塑教育的标杆地位。其发展历经三阶段改革:从早期引入西欧古典写实体系,到融合苏联社会主义艺术经验,再到建立双轨制教学模式,形成传统写实与现代材料并行的教学格局。这种演变不仅体现了对造型基本功的坚守,更展现了在当代艺术语境下开拓创新的学术魄力。
学科建设:传统与现代的双轨并行
中央美院雕塑系的教学体系以双基础训练为根基:一方面通过泥塑写生课程强化三维造型能力,延续徐悲鸿、滑田友等奠基的写实传统;另一方面建立材料工作室系统(包括石雕、木雕、金属锻焊等六大工坊),探索现代材料的观念表达。这种双轨制架构使学生在掌握《人民英雄纪念碑》式纪念碑雕塑技艺的同时,能够运用抽象语言参与公共艺术创作。2010年后,学科进一步细化为四个研究方向:具象雕塑、材料观念、公共艺术、本土雕塑,其中第六工作室专门研究中国传统造像,填补了本土雕塑教育的空白。
历史积淀: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的融合
雕塑系的学术脉络始于20世纪留法归国学者(刘开渠、王临乙等)引入的欧洲写实体系,1950年代留苏教师群体(钱绍武、曹春生等)又注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精髓。这种跨文化嫁接在《农奴愤》《八女投江》等经典作品中形成独特的中国现实主义风格。进入21世纪,学科通过国际雕塑双年展、青年创作营等平台,将中国传统造像研究与当代材料实验结合,推动雕塑语言突破架上限制,向城市空间延伸。
社会服务:国家叙事与美育传播
作为雕塑国家队,该系深度参与国家重大主题创作,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信仰》组雕,以116米长卷式构图塑造71位党史人物,成为新时代现实主义雕塑的典范。此类创作不仅要求艺术家具备扎实的写实功底,更需在集体协作中实现历史真实与艺术表现的平衡。同时,通过中国青少年雕塑大展、陶溪川美术馆等美育项目,将专业资源转化为公共文化服务,构建从学院教育到社会美育的完整生态。
未来方向:文化主体性与学科交叉
当前雕塑系正着力强化中国文化主体意识,在写实体系中融入中国传统雕塑的线描、意象等美学特质,例如对汉代陶俑、佛教造像的临摹研究。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平台,推动3D打印、数字建模等技术与传统技艺结合。这种守正创新的路径,既延续了造型艺术本体的研究深度,又通过跨媒介探索拓展雕塑的当代边界,为构建中国特色雕塑教育体系提供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