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立足专科层次教育,以三年学制为基础,构建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体系。该专业面向旅游业及"旅游+"新业态,聚焦导游服务、数字营销、项目策划等核心岗位群,依托旅游职业礼仪实训、安全急救模拟等特色课程模块,形成"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作为山东省最早开设旅游管理专科的院校之一,其课程设置覆盖旅游政策法规、旅游消费者行为等基础理论,同时强化旅行社运营、景区管理等实务操作能力。
课程体系设计体现"宽基础+强核心"的架构:
- 专业基础课程着重构建行业认知框架,包括管理学基础、旅游历史文化等8门主干课程
- 专业核心课程突出岗位能力培养,设置旅游新媒体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等8个模块
- 实践教学占比超过40%,包含研学产品设计、酒店岗位技能等7类实训项目
在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方面,该专业打造了"校内外双循环"培养机制。校内建有讲解技巧模拟实训室、数字营销实验室,校外与北京香格里拉饭店、上海丽思卡尔顿等15家高端酒店建立实习基地,并与在线旅游平台、景区管理机构形成常态化合作。特别设置的非遗传承实训模块,将地方民俗演绎纳入课程体系,强化学生在地文化传播能力。
职业发展路径呈现多元化特征:
- 短期就业方向集中在旅行社计调、景区运营等一线岗位
- 中长期可晋升至旅游项目主管、目的地运营经理
- 专升本通道对接省内本科院校,近年录取率稳定在50%左右
- 职业资格证书获取方面,全国导游资格证通过率超95%
该专业师资团队由博士占比45%、行业导师占比30%构成,形成"双师型"教学队伍。教学团队主持文旅部课题2项、省级教改项目5项,开发的旅游安全应急管理虚拟仿真系统获省级教学成果奖。校企共建的致远中信奖学金、博林地理信息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从理论学习到产业实践的全链条支持。
从就业质量监测数据看,毕业生三年内晋升中层管理者比例达28%,海外就业主要分布在新加坡、阿联酋等国的酒店管理岗位。专业建设的乡村旅游培训基地深度服务地方经济,学生在"两区同建"社区规划等政府项目中参与率达75%,这种"校地协同"模式使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