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东北地区唯一独立设置的传媒类本科高校,辽宁传媒学院的表演专业(本科)自2020年设立以来,逐步构建起以戏剧与影视学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戏剧与影视表演概论、影视与戏剧作品解读等理论课程,结合声乐表演、台词技巧等实践训练,形成“理论+技能+创作”的三维培养框架。尤其在2024年毕业大戏《人世间》的公演中,学生通过完整剧目创作展现了角色塑造与舞台把控能力,印证了教学成果的实战转化效果。
从课程体系来看,专业设置凸显模块化与交叉性特征。必修课涵盖四大核心领域:
- 艺术理论基础:包括艺术概论、视听艺术语言等,强化学生对戏剧影视发展史与创作规律的认知;
- 专业技能训练:如台词基础、形体、化妆与造型等课程,通过200+课时的系统性训练提升形体表现力与角色适配度;
- 创作实践模块:表演片段训练、毕业剧目创作等环节贯穿四年学习周期,实现从片段到整剧的进阶;
- 产业对接课程:企业定制课与工作室项目占比达15%,直接引入新媒体表演、影视工业化流程等前沿内容。选修课则延伸出节目主持、曲艺、音乐剧赏析等12个方向,形成“主专业+辅修技能”的复合能力矩阵。
实践教学体系呈现阶梯式培养路径。新生通过表演基础训练掌握舞台基本要素,二年级进入片段化角色创作,三年级依托《红白喜事》等经典剧目进行完整人物塑造,四年级则以毕业大戏为载体完成从排练到公演的全流程实践。特别设立的“黑匣子剧场”作为实训平台,每年承接3-4部学生原创剧目,配合校企合作的影视拍摄项目,使实践课时占比突破40%。这种“以演促学”模式曾助力学生在省级戏剧节中获得最佳新人奖。
就业导向方面,专业瞄准文艺院团、影视制作、新媒体运营三大领域。课程设置中特别强化影视镜头表演与网络内容创作技能,毕业生可从事传统舞台表演、影视剧角色塑造、短视频剧情类内容制作等多元化岗位。近三年就业数据显示,约38%毕业生进入地方话剧团与电视台,25%参与网络大电影与短剧创作,另有15%依托在校期间的文化产业管理选修课程转型为文化活动策划。这种就业结构映射出专业对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前瞻性布局。
师资配置上形成双师型队伍与行业导师互补机制。专职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者占比67%,其中省级教学名师张漪教授领衔的戏剧影视教研室,近年主持完成2项国家级教改项目。同时,专业聘请辽宁人民艺术剧院资深演员担任客座教授,将《表演技巧》等课程与真实剧组工作流程对接。这种“学院派+实战派”的师资组合,有效弥合了课堂教学与行业标准之间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