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学院的人工智能专业自2019年获批以来,作为贵州省首批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之一,始终以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依托数学与大数据学院的学科优势,该专业构建了覆盖核心技术的课程体系,并通过校企合作、科研平台支持以及智能化校园建设,形成了“理论-实践-应用”闭环培养模式。以下从课程设置、培养特色、就业方向等维度展开分析。
人工智能专业的课程体系以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为核心,具体课程包括:
- Python语言设计与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编程基础;
- 数据结构、算法设计等支撑算法实现;
- 智能传感与检测技术、智能语音处理等前沿技术课程;
- 使用TensorFlow、PyTorch等框架进行模型开发实践。这种设计既夯实数学与计算机基础,又强化人工智能技术的系统性学习,同时通过项目驱动模式,鼓励学生参与实际研发,例如开发智能助手“贵师小智”等校园智能化项目。
在培养模式上,该专业注重产学研融合。数学与大数据学院拥有15个专业实验室和省部级以上学科平台,为学生提供科研与竞赛支持。例如:
- 学生可参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机器人大赛等,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 通过校企合作开展智能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等课题研究;
- 依托中国电信专线部署的DeepSeek-R1大模型,实现教务管理、学生服务的智能化升级。这种“学以致用”的路径,使学生能够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
就业方向上,毕业生可在IT企业、科研院所、教育机构等领域从事人工智能应用开发、系统设计、技术管理等工作。例如:
- 在智能家居、工业控制等领域开发物联网解决方案;
- 参与金融、医疗等行业的数据分析与预测模型构建;
- 成为具备算法优化能力的工程师或项目经理。专业还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学生探索新兴技术商业化路径,例如结合苗族文化开发数字化非遗项目。
学校的支持措施进一步提升了培养质量。数学与大数据学院通过院士工作站、虚拟教研室等平台整合资源,并与企业共建高性能计算中心,保障数据安全与算力需求。此外,双师型教师团队(含全国优秀教师、省级“金师”)的指导,以及智能教学辅助系统的应用,使教学与行业需求紧密衔接。这些举措为人工智能专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