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艺术学院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独立设置的综合性艺术高校,其音乐表演(民族打击乐)专业依托地域文化优势,构建了独特的教学体系。该专业以传承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为核心,同时融入现代音乐教育理念,形成了"教学—实践—创作—研究--传承"五位一体的培养模式。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置、高水平师资团队及丰富的实践平台,专业致力于培养兼具传统技艺与现代视野的应用型人才,在民族音乐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
课程体系以小军鼓、大堂鼓、排鼓等民族打击乐器的演奏技术为核心,分阶段强化基本功与综合表现力。初级阶段着重掌握持槌方法、音阶演奏等基础技能,中级阶段通过《全国民乐系列考级作品集》等教材系统学习经典曲目,高级阶段则注重即兴演奏、重奏编排等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课程设计中特别强调"三分两合"教学模式,即分层次教学、分阶段考核,合奏训练与综合实践相结合,这种结构使学生在掌握单件乐器技巧的同时,形成乐队协作能力。
师资团队由韩晓晨副教授领衔,其创建的艾依丝打击乐团已成为专业教学的重要实践载体。教师队伍中既有掌握蒙古族长调、呼麦等非遗技艺的传统艺人,也有精通现代打击乐演奏技术的专业教师。团队通过"柔性引进"机制,邀请蒙古国国立艺术大学博导等国际专家参与教学,形成多元化的教学视角。教师主持的《阴山岩画印象——祭雨》等原创作品,将蒙古族祭祀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结合,拓展了民族打击乐的表现维度。
实践平台建设凸显"双基地联动"特色:校内依托安达民族音乐传承创新与传播中心等6个基地,校外与内蒙古艺术剧院等15个机构合作。学生通过青年打击乐团、民乐重奏乐团等13个实践团体,参与《查玛舞韵》《乌力格尔叙事》等民族音乐剧目的创编演出。专业独创的"知行合一劳动教育"将乐器保养、舞台搭建等实操环节纳入课程,强化学生职业素养。近年学生团队在中国国际打击乐大赛中斩获金奖,印证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成效。
教学成果体现在非遗传承与现代创新的双向突破。专业开发的《蒙古族风格视唱教材》《民族打击乐课程标准》等教学资源,构建了系统的理论框架。通过"天籁草原音乐节""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推动蒙古族打击乐从校园走向国际舞台。值得关注的是,该专业将劳动教育融入实践性课程,通过乐器制作、演出策划等环节,培养学生"崇尚劳动"的价值理念,这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模式具有示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