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信息科技学院作为贵州省内民办高校中较早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院校,依托其独特的办学定位和资源整合能力,构建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体系。该专业立足传媒行业需求,注重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能力,既强调传统播音主持技能,又融入新媒体传播技术,同时通过丰富的实践平台和校企合作资源,为学生提供多元发展路径。以下从培养方向、课程体系、实践平台等维度展开具体分析。
在培养目标与专业特色方面,该专业以“采、编、播一体化”为核心,旨在培养具备新闻传播学、中国语言文学、戏剧与影视学等多学科知识的应用型人才。课程设置不仅涵盖传统媒体所需的广播电视播音主持技能,还重点融入新媒体运营、网络直播等前沿内容,形成“传统媒体+融媒体”双轨并行的培养模式。专业特色体现为“本科学历+职业技能素养”的融合,通过强化即兴口语表达、现场报道等核心能力,使毕业生能够适应地县级媒体、网络平台等多元化就业场景。
课程体系以模块化设计为框架,主要分为三大板块:
- 基础理论课程:包括播音主持艺术概论、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夯实学科根基;
- 专业技能课程:重点开设普通话语音与发声、播音创作基础、即兴口语表达、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其中文艺作品演播和配音艺术课程注重艺术表现力培养;
- 技术应用课程:涵盖新媒体运营、融合媒体共享平台操作、高清非编技术,结合虚拟演播室、语训实验室等硬件资源强化实操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是该专业的突出亮点。学院通过“校内实训+行业联动+赛事孵化”三维模式推动能力转化:
- 校内建成演播厅、录音棚、融合媒体共享平台等设施,支持学生完成节目制作、新闻直播等全流程实践;
- 与贵州省广播电视台、地方融媒体中心建立合作,开展出镜记者实训、栏目策划实战;
- 组织学生参与齐越朗诵艺术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国家级赛事,近年斩获多项一等奖,部分作品在新华网、央视频等平台展播。此外,学校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成人礼活动主持等校园实践,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锤炼控场能力。
师资力量方面,专业聘请阿幼朵、穆维平等业界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并与贵州大学音乐学院、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建立深度合作,形成“高校学者+行业精英”的双导师制。这种配置既保障了学术前沿性,又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言文化研究等特色课题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例如,学生可参与水书文化研究等省级重点项目,在跨学科实践中提升文化传播能力。
就业方向上,毕业生主要面向广播电视机构、网络视听平台、文化传媒公司三大领域,从事新闻主播、节目编导、网络直播运营等岗位。专业近年积极探索“推普脱贫攻坚”等社会服务项目,部分学生通过教育部社会实践专项积累基层传播经验,为进入县域融媒体中心就业奠定优势。数据显示,贵州省开设此专业的7所高校中,贵阳信息科技学院作为唯一民办院校,其实践导向培养模式在区域就业市场形成差异化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