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的数学与应用数学(藏汉双语)专业,立足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需求,构建了融合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与双语教学能力的培养体系。该专业通过四年制本科教育,旨在培养既掌握扎实数学理论又具备藏汉双语教学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服务甘肃及周边藏区的初中数学教育领域。其课程设置不仅涵盖数学学科主干知识,还融入藏族文化元素,形成鲜明的民族教育特色,被列为甘肃省级特色专业,体现了学校在民族师范教育领域的深耕与创新。
学科基础与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以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为核心,构建起现代数学理论框架,同时通过概率论、数理统计、常微分方程等课程强化应用能力。为适应双语教学需求,课程体系中特别设置藏族天文历算、大学藏语基础、大学汉语基础等模块,实现数学专业能力与语言文化素养的双向渗透。此外,数学建模与实验、VB语言程序设计等实践类课程,强化了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手段。
培养方向与实践能力
- 数学应用能力:通过运筹学、数学软件等课程,培养学生将数学模型应用于教育、经济、管理等领域的能力,契合“扎根基层”的应用型人才定位。
- 跨文化教育能力:依托藏汉双语教学法和中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程,提升学生在多语言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能力,满足藏区教育对双语师资的迫切需求。
- 科研与创新能力:数学建模竞赛、数学实验项目等实践活动,结合藏族天文历算这一特色内容,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科学文化的探究兴趣。
就业方向与社会价值
毕业生主要面向三类岗位:
- 教育领域:在藏区初中担任数学教师,或从事教育管理工作,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 管理岗位:在地方政府、企业运用数学分析技能参与决策支持,服务于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
- 学术深造:凭借扎实的数学基础,可报考数学、统计学、教育学等方向研究生,拓展职业发展路径。
课程体系模块化设计
该专业采用“基础+专业+实践+文化”的模块化课程结构:
- 基础模块: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等,占比约60%,奠定学科根基。
- 专业模块:设置初等数学研究、微分几何等深化课程,提升专业深度。
- 实践模块:通过数学建模实训、教育实习等环节强化应用能力,实践学分占比超25%。
- 文化模块:藏族天文历算与语言课程贯穿四年培养,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标识。
这种设计既保证了数学学科的严谨性,又凸显了民族师范院校的办学使命,使毕业生成为“政治可靠,业务适切”的基层教育中坚力量。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