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的交通管理专业立足民航事业发展需求,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形成了独特的办学体系。该专业依托空中交通管理学院(简称空管学院)开展教学,该学院自20世纪60年代起专注民航空管人才培养,现有交通运输、导航工程、智慧交通三个本科专业,其中交通运输专业获评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并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学院拥有120名教职工,博士占比达49%,教授17人,构建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体系。
专业定位与培养方向
- 培养目标:以“强英语、宽基础、知识新、重能力”为特色,结合民航行业执照要求,强化英语教学和模拟机实践,形成“学历+执照+英语”三位一体培养模式。
- 核心能力:重点培养学生掌握机场运行指挥、航空安全管理、运输质量管理等技能,要求学生达到国家大学英语四级和计算机二级水平,具备处理民航运输生产运行管理的实践能力。
- 职业导向:毕业生可从事机场运行指挥、航站区管理、航空运输调度等岗位,覆盖民航运输企业、空管局、机场集团等领域。
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
专业课程设置注重学科交叉与行业前沿融合,主要包含:
- 基础理论课程:高等数学、管理学、交通运输系统分析等;
- 专业核心课程:机场运营管理、候机楼管理、民航运输质量管理;
- 实践创新模块:仿真技术基础、航空气象应用、飞行计划实践。学院建有交通运输航行实验中心等3个省部级实验平台,配备价值近亿元的空管自动化模拟系统,实现理论教学—模拟训练—现场实操全链条培养。
实践教学与行业对接
空管学院通过校企合作与校地联动强化实践能力:
- 行业实训:与西南空管局等机构合作开展塔台观摩、终端管制模拟等实践项目,例如2025年组织的天府国际机场研学活动,学生通过雷达信号调配、航班冲突模拟等场景深化技能应用。
- 实习基地:遂宁分院空管站作为教学实训基地,组织学生深入通导、气象等核心岗位,实地学习仪表着陆系统和空管设备运维。
- 科研创新: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220余项,科研经费超7800万元,推动低空交通网络、北斗导航技术等前沿领域研究。
发展前景与升学通道
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超90%,主要进入航空公司、空管局、科研院所等单位。同时,学院提供硕士培养通道,设有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等方向,2025年计划招收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研究方向覆盖智慧民航、航空运行控制等热点领域。随着全国低空交通一张网研究中心的成立,专业在低空经济和智能交通系统领域的发展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