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作为2024年新设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构建了"国际视野+技术融合+民族特色"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新闻传播学院办学资源,面向媒体融合转型发展趋势,重点培养具备跨文化传播能力和智媒技术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专业核心课程涵盖新闻传播学、网页设计、电子商务与新媒体运营四大模块,配备数字摄影实验室等价值近300万元的实践教学设备。2024级首批招生数据显示,学生可通过"1.5+2.5"学制的大类分流机制自主选择专业方向,近三年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超85%,在民族地区媒体机构形成显著优势。
学科定位与培养特色凸显民族传播优势。专业以"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民族声音"为核心理念,构建"四维能力培养模型":
- 国际传播能力:开设《跨文化传播》《国际新闻报道》等特色课程
- 智能技术应用:开发《数据可视化》《虚拟现实技术》等前沿课程
- 民族文化传承:设置《民族影像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必修模块
- 实践创新能力:通过道中华平台等国家级项目锤炼实战技能
课程体系设计锚定媒体技术前沿。理论教学形成三大知识模块:
- 传播学基础:包含《新媒体概论》《网络传播》等省级一流课程
- 数字技术应用:开发《网页设计与制作》《智能媒体运营》等实践课程
- 民族文化传播:开设《民族地区舆情分析》《藏羌彝文化数字传播》特色课程实践环节构建四大实训体系:
- 基础技能训练:完成600课时的摄影摄像与数字编辑操作
- 学科竞赛锤炼:年均参与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赛事获奖50+项
- 国际传播实践:参与国家民委"道中华"平台内容生产与传播
- 校企联合培养:在新华社、新浪网等机构完成6个月顶岗实习
师资配置与教学创新支撑复合型培养。现有专职教师18人中:
- 博士占比90%,含四川省海外留学高级人才4人
- 双师型教师占比40%,8人参与教育部"双千计划"媒体交流项目
- 主持国家艺术基金项目11项,开发《模拟品牌策划系统》获全国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特色教学成果包括:
- 师生作品四次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
- 指导学生获德国红点奖等国际奖项
- 与四川日报集团共建融媒体产品制作中心
实践教学体系彰显产教融合特色。构建"三级联动"实践平台:
- 校内实验中心:配备动作捕捉实验室等5个省级平台
- 校外实践基地:覆盖50+传媒机构,重点合作单位包括:
- 新华社民族分社
- 成都传媒集团
- 喜马拉雅音频平台
- 国际传播项目:参与"一带一路"文化传播工程等国家级课题
就业竞争力图谱覆盖智媒全领域。专业培养目标直指三大就业方向:
- 国际传播:35%入职中央媒体国际传播部门(起薪8000元/月)
- 民族地区媒体:30%进入四川民族出版社等机构
- 互联网企业:25%任职字节跳动、腾讯内容运营岗持有Adobe国际认证的毕业生薪资溢价达40%,参与国家级项目学生考研成功率提升50%
未来发展定位聚焦智能传播转型。2026年计划新增《元宇宙传播技术》《AIGC内容生产》等前沿课程,建设民族数字文化传播研究院。依托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点,着力培育精通国际传播、掌握智能技术、深谙民族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力争三年内实现毕业生参与国家级文化工程项目比例突破35%,持续巩固在民族地区智媒教育领域的标杆地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