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城建大学智能建造专业作为国家第三批获批的新工科专业,自2020年起招生以来,始终围绕"产教融合"与"交叉学科"两大核心,形成以土木工程为基础、融合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技术的全链条培养体系。该专业立足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通过"智能+"学科交叉重构传统土木工程知识框架,在课程设置中引入BIM技术、3S技术、装配式施工等前沿模块,构建"理论-实践-创新"三维能力模型。这种培养模式不仅获得教育部新工科建设支持,更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工业化建筑与智慧建造竞赛中斩获两项全国一等奖,印证其教学改革成效。
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该专业瞄准建筑产业数字化升级需求,通过"四维能力塑造"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 基础理论维度:强化工程力学与结构设计原理,依托天津市教学名师团队打造的国家一流课程体系
- 智能技术维度:嵌入Python编程、深度学习框架等课程,建立建筑信息模型(BIM)全流程应用能力
- 工程实践维度:配置智能传感控制实验室与装配式施工实训基地,实现"真题真做"项目制教学
- 产业对接维度:与中铁十八局等企业共建国家级实践基地,引入智慧工地管理系统实操训练
课程体系与教学特色
专业课程采用"三阶递进式"结构:
- 基础层:工程地质学、土木工程材料夯实传统土木基础
- 融合层:人工智能应用、智能制造系统与技术实现学科交叉
- 创新层:智能运维决策系统、建筑性能数字化分析培育前沿技术能力
实践教学独创"双导师+项目制"模式,由校内教授与行业专家共同指导智慧建造全流程设计,典型案例包括校内建筑学院楼改造的绿色建筑性能提升项目。实验室配备9大类智能监测模型,涵盖塔机安全监控、高支模预警系统等真实工程场景模拟。
就业前景与发展路径
毕业生呈现"三向分流"特征:
- 智能设计领域:从事建筑信息模型优化、装配式结构设计,起薪较传统岗位提升40%
- 智慧施工领域:在智能装备运维、工地数字化管理岗位需求旺盛,中建等国企招聘占比达65%
- 深造研究领域:近三年考研率稳定在30%以上,主要流向智能建造系统集成、建筑机器人研发方向
专业依托现代城市建设产业学院,构建"校-企-研"协同平台,与天津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深度对接,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变革同步迭代。
在新基建与智能+建筑双重驱动下,该专业通过课程重构、平台共建、赛事赋能三位一体模式,正逐步成为京津冀地区智能建造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数字孪生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全国大学生竞赛的突出表现,标志着新工科教育改革进入实质性突破阶段。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