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传媒学院的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立足行业前沿,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培养体系。该专业自2014年起承担文化部艺术人才考级命题工作,依托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省级重点学科资源,构建了"产教融合、双轨并行"的教学模式。通过分方向培养、校企合作、虚拟技术赋能等创新路径,为影视、舞台、新媒体等领域输送了大量掌握UE虚拟场景设计、数字舞美设计、影视人物造型等核心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一、双轨并行的培养体系
专业在大一下学期细分场景设计与形象设计两大方向,形成差异化的培养路径:
- 场景设计方向聚焦影视美术与虚拟空间构建,主干课程包括:
- UE虚拟场景设计(基于虚幻引擎的数字化场景开发)
- 沉浸式空间创作(结合VR/AR技术的空间叙事)
- 三维设计技术(涵盖Maya、Blender等工业级软件)
- 形象设计方向深耕人物造型与数字化呈现,核心课程涉及:
- 3D数字人技术(从扫描建模到动态捕捉的全流程)
- 影视化妆特效(涵盖创伤妆、老年妆等特殊造型)
- 新媒体穿搭设计(整合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流行趋势)
这种分轨培养模式使学生既能掌握传统戏剧影视美术的空间造型语言,又能驾驭元宇宙场景设计等新兴领域。
二、虚实融合的实践平台
专业构建了"实训工坊+剧组实战+数字实验室"的三维实践体系:
- 校内工坊集群包含虚拟拍摄棚、3D打印工坊、数字人实验室等,配备ARRI摄影系统和Disguise沉浸式渲染系统
- 行业项目植入将《流浪地球》《中国女排》等影视剧美术工作转化为教学案例,实施"真题真做"
- 虚拟制作流程引入虚拟制片(Virtual Production)技术链,实现从预演可视化到实时合成的全流程训练
特别在UE虚拟场景设计课程中,学生需完成从剧本分析、概念图绘制到引擎灯光调试的完整项目,作品直接对接影视公司的数字资产库。
三、产学研协同的创新机制
专业通过"三对接"模式深化产教融合:
- 课程标准对接行业规范:将中国影视美术学会的《虚拟场景制作标准》融入课程标准
- 师资结构对接产业需求:组建由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金鸡奖最佳美术指导等构成的"双师型"队伍
- 评价体系对接岗位能力:引入影视剧美术组的绩效考核指标,建立作品分级评价体系
这种机制下,学生参与的真实项目占比达43%,近三年有127人次进入《长津湖》《独行月球》等剧组担任美术助理,实现从课堂到片场的无缝衔接。
四、数据驱动的教学成果
该专业在第三方评估中展现出显著优势:
- 校友会2023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位列应用型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全国第10
- 就业竞争力连续五年居江苏省艺术类前列,毕业生进入中影数字基地、横店影视城等头部企业的比例达39%
- 技术转化成果孵化出"虚拟古建复原""数字戏曲舞台"等12项专利,其中3项技术被应用于央视春晚舞台设计
这些数据印证了其"技术筑基、艺术塑魂"的培养理念的有效性,特别是在虚拟制片和跨媒体叙事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