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电影学院的戏剧影视导演(新媒体影视方向)立足于数字时代影视行业变革,将传统导演艺术与新媒体技术深度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培养体系。该方向依托学院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资质,通过模块化课程设置和70%实践学时占比的教学模式,培养具备沉浸式戏剧创作、虚拟人表演指导、新媒体传播策划等前沿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适应影视产业与新兴媒体领域的融合发展需求。
一、课程体系构建:跨媒介叙事能力为核心
该方向以视听语言为基础框架,延伸出三大核心能力培养模块:
- 新媒体创作技术:包含虚拟表演、自媒体运营、VR技术应用等课程,强调数字工具与艺术表达的融合
- 互动叙事实验:通过72小时命题拍摄、沉浸式戏剧创作等实践项目,训练非线性叙事能力
- 传播策略研究:涉及新媒体传播概念、品牌营销传播等课程,培养内容策划与传播全流程把控能力特别设置实验电影与剧场实践课程,探索舞台艺术与数字媒介的跨界融合,形成独特的跨媒介导演思维培养路径。
二、教学实施路径:创作实践驱动理论深化
专业采用"项目制教学"模式,构建阶梯式实践体系:
- 基础阶段:通过表演元素训练、镜头前表演等课程建立导演基础素养
- 进阶阶段:实施短片创作、乡野调查等田野实践,每年2周驻场采风提升社会洞察力
- 高阶阶段:开展虚拟化制作、粒子合成工艺等技术创新实验,完成18部短片作品的创作指标教学过程中引入艾美奖获得者James R Martin、BBC导演Brian Winston等国际专家讲座,强化国际化视野培养。
三、行业衔接机制:产学研协同创新
专业建立多维资源对接平台:
- 硬件支撑:配置RED 6K红龙摄像机、索尼a7s3等专业设备,搭建VSNET非编网络媒资管理系统
- 产业合作:与影视机构联合开展水下摄影、虚拟人开发等前沿项目,形成"创作-孵化-输出"闭环
- 就业通道:毕业生可从事新媒体导演、沉浸式戏剧策划、短视频内容监制等岗位,典型案例如校友创立影视传媒公司并进入一线创作领域通过省级一流专业建设平台,持续优化数字中间片工程师、特效总监等新兴职业人才培养标准。
该专业方向通过构建"艺术+技术+传播"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不仅强化学生的视听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更注重培养适应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场景的创造性思维,为影视行业数字化转型输送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导演人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