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福建农林大学重点建设的工科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依托38年的办学积淀,形成了"强电与弱电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色培养体系。该专业前身为1984年创办的农村能源及电气化专科,2000年升格为本科,现已构建起由20名专任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包含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人、省级高层次人才3人,以及来自国家电网等企业的实践型专家。通过产教融合实验班和校企双导师制,专业与国网福建电力等龙头企业深度合作,近三年在国家电网录用人数稳居全省第二。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专业构建了"基础+核心+方向"的三层结构:
- 基础理论层:包含电路原理、工程电磁场等16门专业基础课
- 核心技术层:聚焦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等12门核心课程
- 方向选修层:提供电力系统自动化、工业控制两个方向模块特别设置交直流调速系统、过程控制技术等特色课程,将智能电网、新能源技术等前沿内容融入教学。专业实验室配置率达100%,拥有供配电技术实验室等7个专项实验平台。
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呈现三大亮点:
- 竞赛全覆盖机制:近五年学生100%参与电子设计大赛等赛事,获国家级奖项50余项,省级奖项超100项
- 专利培育体系:本科生近三年授权国家专利14项,承担国家级大创项目3项
- 企业深度介入:与宁德时代等企业共建实践基地,毕业设计真题真做率达85%这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电力系统故障分析、智能控制算法开发等核心能力上表现突出,2023年"互联网+"大赛斩获国家级银奖。
就业质量彰显专业竞争力,毕业生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
- 国家电网:连续三年录用率35%,2023年47人入职
- 深造通道:15%进入浙江大学等高校攻读硕士
- 新兴产业:30%入职宁德时代等新能源企业
- 技术研发:20%从事智能电网、工业机器人等前沿领域专业特别设置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高压电技术等应用型课程,使毕业生在变电站智能运维、微电网设计等岗位具备显著优势。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