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长春科技学院的重点特色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2005年招生以来,始终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和"智能制造"两大核心,构建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培养体系。该专业通过工程图学、机电一体化技术等核心课程夯实学科基础,依托液压实验室、数控加工车间等10余个校内实践平台强化动手能力,形成了"以赛促学、校企共育"的育人特色。在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升级的背景下,其98.2%的就业率和18%的考研录取率彰显了人才培养成效。
一、课程体系与能力培养的协同设计
专业课程设置紧扣机械工程控制与智能制造技术两大主线,构建了"基础+方向+拓展"的三层架构。在工程力学、机械原理等基础课之外,重点开设CATIA软件、机械系统仿真等数字化设计课程,通过PLC控制和数控编程模块强化现代制造技术应用能力。这种设计使学生在掌握传统机械设计方法的同时,能够运用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等新技术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实践环节采用"四级递进"模式:
- 基础技能训练:通过金工实习掌握车铣刨磨等传统工艺
- 综合实验:在机械创新工作室完成机电系统集成项目
- 学科竞赛:组织参与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等权威赛事
- 企业实战:进入苏州富强科技等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二、产学研平台支撑的创新能力培养
专业建有省级机械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和转型试点专业双重平台,通过"双师型"教师队伍推动教学改革。11人师资团队中,教授2人、高级工程师2人组成的实战派师资,将液压伺服系统优化等企业课题引入课堂。近三年指导学生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14项等竞赛荣誉,其中在第六届全国工程训练赛中实现的机械系统运动精度控制项目,直接转化为企业产线改造方案。
校企共建方面形成"3+1"培养模式:
- 前三年在校完成机械制造基础等理论课程
- 第四年在杭州大和热磁电子等企业进行数控机床调试等岗位轮训
- 毕业设计选题80%来源于吉林省吉大机电等合作单位的实际需求
三、就业导向的质量保障机制
专业瞄准汽车制造、智能装备等吉林省支柱产业,建立动态调整的课程更新机制。通过北汽李尔汽车系统等34家企业的用人反馈,增设工业机器人编程等前沿模块。2022届毕业生中,72%进入一汽集团、中车长客等龙头企业从事自动化产线设计,15%在科研院所参与精密机械研发。值得关注的是,其机械振动分析方向毕业生,已成为区域装备故障诊断领域的技术主力。
对继续深造的学生,专业开设考研数学强化班和导师一对一辅导。近三年累计向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输送63名研究生,其中机电系统动力学研究方向录取人数同比增长40%,反映出学科建设与学术前沿的紧密衔接。
四、特色化发展的创新路径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该专业重点打造数字化设计与智能控制特色方向。通过引入数字孪生技术改造传统课程,将机械零件强度仿真等虚拟实验占比提升至35%。与长春光机所合作的精密光学机械联合实验室,正在开展纳米级定位平台等军民融合项目,为学生提供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实践机会。
未来发展规划显示,专业计划新增增材制造技术、智能检测与质量工程两门核心课程,同时拓展与德国库卡机器人的国际化合作。这些举措将进一步强化其在工业4.0人才培养领域的竞争优势,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输送更多具备跨学科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