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安徽省内设立较早的经管类本科专业,自2003年招生以来,依托理论经济学与工商管理学学科交叉优势,形成了独特的培养体系。该专业在2022年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在2024年软科专业排名中位列全国B+等级(第97名),展现出较强的学科竞争力。其培养方向紧密围绕数字化时代需求,注重组织发展、劳动关系协调与员工能力提升,通过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为长三角地区输送了大量复合型管理人才。
一、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该专业以“数字化人力资源”为发展方向,依托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自主设置交叉学科博士点,构建了本硕博贯通式培养体系。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学科交叉融合(经济学、管理学与数据科学),培养具备战略思维、数据分析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的现代管理人才。专业负责人何建华教授团队强调,课程设置需兼顾学术严谨性与实践操作性,例如引入《大数据挖掘实务》《Python语言程序设计》等数字化课程,并通过校企联合培养项目(如奇瑞新能源、碧桂园物业合作基地)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
课程结构优化
- 基础理论模块:包含组织行为学、劳动关系学、人力资源开发等核心课程,夯实专业基础;
- 数字化技能模块:新增《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强化数据分析能力;
- 实践应用模块:通过“企业导师进课堂”“行业案例分析”等形式,将企业需求融入教学。
产教融合培养路径
学院构建了“大一导论认知→大二竞赛实践→大三分流深化→大四定向就业”的全链条培养模式。例如,与科大讯飞、华为慧通合作开设“数字化人力订单班”,学生可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如人才画像建模、绩效管理系统优化等,并在毕业设计中完成企业课题研究。
三、就业前景与深造支持
近三年数据显示,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超90%,其中约30%进入国内外知名高校读研深造(如浙江大学、伯明翰大学)。就业领域覆盖互联网、制造业、金融服务业,典型岗位包括人力资源分析师、组织发展顾问、薪酬福利设计师。学院通过“五育并举护航计划”提供全程支持,例如:
- 学业强化:开设暑期小学期课程与研习营,针对数学建模、SPSS数据分析等薄弱环节集中辅导;
- 心理支持:建立“一人一册”成长档案,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与职业规划咨询;
- 边疆生关怀:通过“共绘同心圆”项目提供定向帮扶,提升跨文化适应能力。
四、持续改进机制
2024年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中,企业代表与学界专家提出关键建议:
- 课程时序调整:将《劳动法规实务》前置至大三,与企业实习周期匹配;
- 师资能力升级:鼓励教师参与“数字化人力资源”横向课题,提升产教融合课程质量;
- 评价体系重构:引入企业导师评分占比30%,强化实践成果考核。
安徽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通过“学术根基+数字赋能+产业嵌入”的三维培养模式,正在成为长三角地区人力资源领域的重要人才孵化器。其动态优化的课程体系与深度产教融合机制,为应对人工智能与组织变革的双重挑战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