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较早开设动漫制作技术专业的高校之一,大连科技学院构建了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育人体系,依托校企合作平台与国际化资源,形成了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该专业不仅注重三维CG模型制作、影视后期合成等核心技术训练,还通过书证融通模式将行业认证标准融入课程,构建了从理论学习到实战演练的完整闭环。其培养方案既覆盖数码动画制作、虚拟现实技术等前沿领域,又强调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的硬性要求,为学生搭建起连接校园与产业的桥梁。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专业采用模块化架构,突出二维与三维动画制作双轨并进。基础阶段通过美术基础、计算机基础课程夯实造型与软件操作能力,进阶阶段则聚焦三维影视动画制作、分镜头设计等实战型课程。值得注意的是,课程设置特别融入IT日语等跨学科内容,既契合日式动画产业的技术交流需求,又为国际项目合作储备语言能力。通过微电影广告实践课程和二维三维项目制作实践,学生能在真实场景中掌握建筑渲染、游戏模型制作等复合技能。
实践教学体系呈现校企双元驱动特征。校内依托塞博坦实训基地开展项目入驻式教学,企业导师全程指导完成虚拟交互设计、动画特效制作等真实项目,优秀作品可直接进入博涛集团的产业应用渠道。校外则通过CG动漫精英特训营实现“入校学+入企学”两阶段培养,学员可参与国际化文化娱乐项目并获得直通卡就业保障。数据显示,该基地每年承接200余名实训生,配备的十余间专业教室和百台设备为技术转化提供硬件支撑。
在职业发展路径规划中,专业构建了“证书+竞赛+作品”三维竞争力模型。通过1+X动画制作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认证,学生能将课程学分转化为行业认可的资质。同时鼓励参与动画比赛和短片创作,优秀作品可通过视频网站积累市场口碑。数据显示,毕业生在动漫角色设计、影视合成剪辑等岗位的就业率常年保持90%以上,部分学生通过国际交换项目进入日本动画工作室深造,印证了培养方案的前瞻性。
值得关注的是,该专业近年着力推进四育融合教育理念,将产学合作深度嵌入培养全过程。例如在书证融通改革中,专业团队重构了包含动画运动规律、Maya角色动画制作等12门核心课程的认证体系,使教学标准与央企中国动漫集团的行业规范全面接轨。这种“学习-实践-认证”的闭环机制,有效破解了传统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脱节的痛点,为区域数字创意产业输送了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