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师范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作为广西唯一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发展历程与办学特色值得深入探究。该专业自2011年起连续获得多项省部级教学工程立项,2022年成为广西本科第一批次招生专业,2023年艾瑞深校友会榜单显示其全国排名第14位,稳居广西榜首。这些成就背后,是一套融合学科建设、产教协同、科研创新的系统化培养模式。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专业采用"理论+技能+实践"三维架构。核心课程包含《现代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等理论模块,同步开设智能仓储系统操作、RFID技术应用等实训课程。特别注重数智化能力培养,将区块链技术、物流大数据处理等前沿技术融入教学,依托智慧交通沙盘、机器人实践平台等价值千万的实训设备开展项目化教学。这种课程体系使毕业生同时具备物流业务管理能力和智能设备操作技能,近三年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物流仿真设计大赛中斩获7项特等奖。
产教融合机制构建了独特的育人生态。学院与钦州港口集团共建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通过智慧物流产业学院实现校企双主体培养。具体实施路径包含:
- 企业导师驻校授课,年均开设32学时行业前沿课程
- 真实项目导入教学,如港口物流优化方案设计
- 学生参与中国物流学会产学研基地的横向课题
- 共建北斗导航物流追踪系统等7个研发平台这种深度协同使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保持动态适配,2025届毕业生中已有23%通过校企合作项目获得就业岗位。
师资队伍建设突出"双师型"导向。现有专任教师39人中,博士占比51%,高级职称占比41%,组建了由广西教学名师领衔的智能物流研究团队。教师团队近五年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33项,获广西科技进步奖等9项科研奖励,这些研究成果通过案例教学反哺课堂。特别设立的物流经济研究所不仅承担政府智库功能,更成为学生参与区域物流规划的真实练兵场。
就业服务体系呈现立体化特征。针对358名2025届本科毕业生,学院建立"三全"就业机制:
- 全员参与:专业教师对接用人单位需求
- 全程指导:从大一开始的职业生涯规划
- 全面对接:年均举办40场企业宣讲会数据显示,毕业生在智能系统规划、跨境电商物流等新兴领域就业率提升至65%,起薪较传统岗位高出28%。这种就业质量提升得益于持续强化的数智化技能培养和行业认证体系建设。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