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影学院环境设计(虚拟空间艺术)专业以跨学科交叉性和技术前沿性为核心,构建了独特的教学体系。该专业聚焦于建筑空间叙事与数字技术应用的深度融合,通过三维扫描、人工智能、实时预演等工具,探索虚拟与现实空间的交互可能。课程强调从电影史中提炼经典元素,结合建筑投影、动作捕捉等技术,培养学生对沉浸式空间的创造能力,使其成为科技与艺术交叉领域的创新实践者。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专业围绕视听叙事表达和跨媒介创作展开核心培养。课程模块包括:
- 技术基础训练:如三维扫描技术获取建筑空间数据,利用MadMapper、AE等软件进行投影校准与影像合成;
- 创作方法论:通过“建筑测试模型制作-影像方案设计-投影展演”全流程实践,训练学生从静态建筑中挖掘似动性和时间张力;
- 前沿技术融合:引入Vicon动作捕捉系统、AI生成技术,开展《灵境化身》等实验短片创作,突破传统影像生成路径;
- 跨学科协作:与北京建筑大学、中科院自动化所合作,将建筑三维扫描数据转化为影视数字资产,实现建筑表皮影像附着与空间蒙太奇叙事。
技术应用层面,该专业形成了三大创新方向:
- 建筑投影蒙太奇:以怀柔校区建筑为载体,通过投影技术解构建筑空间,重构时间性虚拟影像。如作品《倒错域境》利用建筑弧形结构,将《月球旅行记》等经典电影场景转化为旋转八音盒式叙事,创造虚实交融的化学反应;
- 数字人交互实验:2021级课程《社会调查与艺术创作》通过动作捕捉数据驱动角色创作,12组学生基于同一肢体动作数据衍生出不同叙事版本,探索动作数据可视化的多元可能;
- AI艺术探索:在毕业创作《窥》中,学生构建双向窥视装置,通过AI生成的“电子羊”视角与现实空间叠加,探讨人机共生伦理,展现对数字崇高性的哲学思考。
实践成果方面,学生作品呈现出技术路径突破与叙事逻辑重构的双重特性。2024届毕业展中,《溯灵》通过红外手电筒触发mapping动画,构建多感官交互空间;《MELT.zip》运用数字建模技术呈现“时间褶皱”概念,以非线性叙事解构生命流动性。这些创作突破传统银幕边界,在物理现实空间与社会思想空间的互动中,形成具有实验性的跨媒介艺术语言。
专业师资团队由周戭、王征、柯毅等教授领衔,融合建筑学、电影美术、数字技术等多领域专家。危双丰教授指导的建筑三维扫描技术,与Disguise公司合作的AI虚拟拍摄工作坊,共同搭建起产学研协同平台。教学强调“技术作为思维工具”,如《计算美学》系列讲座贯通图像风格迁移、数字人技术等理论,培养学生用算法思维拓展艺术边界。
就业前景上,毕业生可从事影视虚拟拍摄、沉浸式空间设计、数字艺术装置等领域。2024届学生已涉足电影特效设计、游戏场景开发,如参与《大闹东海》特效制作,展现了从课程实践到行业应用的无缝衔接。这种以技术创新驱动艺术表达的教育模式,正重新定义数字时代的空间叙事范式。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