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的眼视光学专业,作为全国首个在非医学类院校开设的视光学科,自2019年招生以来,已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标杆。该专业依托"中国眼镜之都"丹阳市的产业优势,通过校地融合、校企结合、校匠配合的"三合一"模式,构建了从课程设计到就业服务的完整生态链。在2024年承办全国验光与配镜职业技能竞赛等重大行业活动后,其专业影响力已辐射全国,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两届达到100%,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人才引擎。
专业建设以"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为核心,课程体系覆盖视觉光学、眼科学、临床医学三大领域。主干课程包括《几何光学》《眼科学基础》《临床视光学》等理论课程,实践环节则依托1400平方米的眼视光创新创业实训中心,配备价值500万元的先进设备。学生需掌握客观验光、主觉验光、角膜接触镜配适等核心技能,并通过校企共建的"万新科技学院"完成真实项目训练。这种"理论+实践"的双轨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即可达到中级验光师水平。
产教融合创新体现在三个维度:首先,校地协同促成政府主导的"十项互动计划",将产业标准引入教学;其次,双元制培养通过与万新光学、鸿晨集团共建产业学院,实现"教室与车间"的无缝衔接;最后,工匠传承聘请6位省级产业教授,形成"行业大咖+专业教师"的双导师制。例如鸿晨集团教育部长朱建强指导学生完成眼镜定配技术攻关,其团队研发的4项发明专利已应用于丹阳眼镜生产线。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四级能力进阶"培养路径:第一学年通过《视光器械学》掌握基础设备操作;第二学年在验光配镜实验室完成标准化流程训练;第三学年进入企业参与新品研发;第四学年通过国家级竞赛检验技能。这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学生累计获23项国家级奖项、46项省级奖项,在2024年全国职业技能竞赛中包揽职业组前三名。
社会服务与科研创新形成良性互动,专业团队深度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朱建强教授主持起草的《视光学检查规范》已成为江苏省地方标准,其领衔的"眼e‘视’界"志愿服务团队年均开展50场社区义诊。2025年3月举办的科技小组"头脑风暴"交流会,聚焦AI验光、智能眼镜研发等前沿课题,国家一级验光技师顾海东现场指导的弱视力康复方案,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种"教学-科研-服务"闭环,使专业建设始终与行业发展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