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以艺术为媒介、设计为工具,构建起贯通课堂实践与社会服务的教学体系。作为二本院校中的特色专业,其立足武陵山片区文旅资源,通过新质生产力IP——张家界艺创季推动教学成果转化,形成独特的"艺旅融合"发展路径。专业培养方向覆盖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城市景观规划、园林设计等领域,尤其注重在乡村振兴、工业遗存改造等社会议题中培育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该专业的核心优势体现在多维度课程结构与沉浸式实践平台的结合。基础课程包含设计素描、电脑图形辅助设计、建筑模型制作等技能训练,进阶阶段则强化城市景观设计、室内光环境设计、乡土材料创新应用等专业模块。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隧道美术馆改造项目,通过研究功能性工业空间向艺术场所的转化,培养学生对新旧共生设计理念的驾驭能力,这种将工业遗存与当代艺术融合的教学案例在国内同类院校中颇具前瞻性。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起"考察-创作-落地"的完整链条。以2025年春季专业考察为例:
- 在中湖艺术小镇考察助农直播间设计与运营,学习市场需求对接
- 青龙垭村改造项目研究废弃村落活化的公共艺术装置设计
- 敬老院空间优化探索养老+乡村振兴的双重功能设计
- 长征公园项目实践红色文化景观叙事手法这些实践基地由校企共建的大艺猴写生艺创基地提供支持,该基地占地4000平方米,单次可接待1000名学员,配备专业画室、美术馆及产学研一体化的创作空间。
专业建设深度融入区域产业升级战略。通过艺术家共享空间促进城乡文化互动,在野溪铺民宿改造中探索情感记忆空间转译技术,使设计成为城乡资源整合的桥梁。这种"可学·可游·可居"的育人理念,不仅培养出掌握环境植物造景、装饰工程预算等实用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更通过艺创季平台吸引全国高校参与,推动艺术产业链经济新名片的形成。
教学团队由杨军林院长等专家领衔,采取"双师型"培养模式,将课堂延伸到武陵源生展销空间、国家森林公园等真实场景。在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考察中,学生需要运用生态智慧介入手法,平衡自然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这种可持续设计思维的培养,使毕业生能快速适应文旅综合体、乡村振兴项目等多元就业场景。数据显示,该专业办学条件满意度达3.1分,教学质量评分3.7分,展现出较强的教学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