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大学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立足国家能源战略需求,紧密围绕生物质能、风能等新能源领域,构建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自2021年获批以来,已形成本硕博贯通的教育链条,近三年平均就业率超过95%,考研录取率保持在50%左右,为新能源产业输送了大量技术与管理人才。其课程设置融合工程技术与前沿科学,科研平台覆盖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全链条,展现出鲜明的学科交叉特色和产业服务能力。
在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上,该专业以生物质能转化、流体机械能转化、储能技术为核心方向,课程体系涵盖工程力学、传热学、燃烧学等基础学科,以及生物质能转化原理与技术、储能原理与技术等特色课程。通过“科研反哺教学”模式,学生可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与创新创业竞赛,例如在全国挑战杯竞赛和全国农建创新创业竞赛中屡获特等奖,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
科研与师资力量是专业发展的核心支撑。现有专职教师22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9人,博士生导师6人,拥有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等领军人才。近五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项,累计纵向科研经费超5000万元,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多项荣誉。科研平台包括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实验室和山东省清洁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配备价值3000余万元的教学科研设备,为创新研究提供硬件保障。
教学资源与实践平台方面,专业建有8个专门实验室,总面积达1750平方米,涵盖生物质热化学转化实验室、风电新能源实验室等特色实验空间。与山东德州皇明太阳谷、南京和邦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强化工程实训能力。课程设计中融入能源动力测试技术、化工原理等实操性内容,确保学生掌握从设备设计到系统优化的全流程技能。
从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看,专业紧密对接国家“碳中和”战略与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工程,毕业生可从事新能源技术开发、装备制造、系统运维等领域工作。近三年就业率持续高位运行,部分学生进入浙江大学、天津大学等名校深造。随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推进,预计2035年后新能源占比将超25%,专业通过培养“五有”人才(有社会责任、创新精神、专门知识、实践能力、健康身心),为行业高速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人力资源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