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的翻译专业作为该校重点建设的学科,凭借其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扎实的教学资源,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外语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该专业立足区域发展需求,结合人工智能与翻译技术的前沿趋势,构建了以实践为核心的培养体系。其五星级应用型专业的认证和广东省首批一流专业建设点的地位,充分展现了其在民办高校中的领先优势。接下来将从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师资力量和实践资源等方面展开分析。
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该专业以培养智能应用翻译人才为核心,强调英汉双语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双重提升。教学设置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对外语服务的高需求,致力于打造通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毕业生不仅需掌握传统翻译技能,还需熟练运用计算机辅助翻译(CAT)和人工智能翻译工具,以适应科技、经贸、外事等领域的职业要求。这种“夯基础、促融合、重实践、强素质”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在语言功底和技术应用上形成双重竞争力。
课程体系与核心优势
专业课程以模块化设计为特色,分为语言基础、翻译技能和跨学科拓展三大板块:
- 语言基础模块:包括综合英语、高级英语、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等,强化语言输入与输出能力;
- 翻译技能模块:涵盖英汉笔译、汉英口译、计算机辅助翻译等实践课程,注重真实场景模拟;
- 跨学科模块:增设人工智能与翻译、数字人文导论等前沿课程,推动技术与翻译的深度融合。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课程体系中引入智能英语写作和同声传译实验教学,通过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资源,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临场反应水平。
师资力量与学术支撑
翻译专业拥有一支高学历、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包括教授3名、副教授3名及外籍专家,其中多位教师具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经验或国际会议口译服务背景。例如:
- 余东教授(南开大学翻译学博士)作为学科带头人,主导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和翻译理论探索;
- 高巍教授(英国爱丁堡赫瑞·瓦特大学博士)专注于认知翻译与会议口译,其团队开发的眼动与脑电分析技术为口译研究提供科学支撑;
- 杨振同译审(文学翻译家)累计发表译著逾300万字,涵盖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品。
此外,专业还与译国译民翻译集团等9家校外实践基地合作,引入行业导师参与教学,确保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紧密衔接。
实践平台与就业前景
专业依托同声传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两大省级平台,构建了“课堂实训+企业实战”的立体化培养路径。学生可通过新雅翻译公司(校内模拟企业)承接真实翻译项目,累计完成超60万字实践量。校外合作单位如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南越王宫博物馆等,则为学生提供涉外展会翻译、文物资料译介等多样化实习机会。近年来,毕业生在CATTI三级考试通过率、全国口译大赛获奖数量等指标上表现突出,就业领域覆盖外事、教育、科技等多个行业,职业适应性强。
学科地位与未来发展
根据校友会网2025年排名,该专业在“中国一流应用型专业”中位列第六名,并连续多年稳居独立学院翻译专业榜首。作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育点,其学科建设正逐步向研究生教育延伸。未来,随着数字人文与机器翻译技术的进一步融合,专业将深化“语言+技术+行业”的三维培养体系,持续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高素质翻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