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师范大学的环境科学专业立足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体系。该专业自2016年开设以来,依托地理与环境工程学院的跨学科优势,聚焦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环境修复技术和生态保护等领域,构建了涵盖基础科学、工程技术和政策管理的课程框架。通过多学科交叉的教学模式,致力于培养兼具科研能力与实践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在环保领域展现出显著的就业竞争力。
在专业定位与课程体系上,该专业强调环境系统调控理论与实际工程问题的结合。核心课程包括环境化学、环境监测实验、环境影响评价等,同时设置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环境毒理学等强化实验技能的课程。课程设计突出污染物在土壤、水、气中的迁移规律研究,并融入固废资源化、稀土开发环境修复等区域特色课题。通过环境工程原理与环境经济学等拓展课程,学生可系统掌握从污染监测到管理决策的全链条知识。
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验室平台和校外基地双轨并行。校内建有江西省城市固废低碳循环技术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超3000万元),配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原子力显微镜等先进设备,支撑污染物分析与生态修复研究。校外与赣州市生态环境局、白塔污水处理厂等10余个单位建立实习基地,开展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等实操训练。学生还可参与挑战杯、GIS大赛等竞赛,近年在国家级赛事中获二等奖等成绩,体现了实践创新能力。
科研平台与师资力量是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学院拥有博士教师占比84.3%的团队,研究方向覆盖环境生物毒理学、污染控制工程等领域,近五年承担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20余项企业课题,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其中2区以上高水平论文占比20%。合作研究成果曾发表于《Nature》,凸显国际学术影响力。教师团队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将科研项目融入教学,例如赣南稀土矿区生态修复等课题,使学生接触前沿技术。
就业前景方面,毕业生主要在政府环保部门、科研机构及环保企业从事环境规划、监测与管理等工作。专业依托土地规划乙级资质单位和行业标准制定经验,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农村全域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项目,为学生提供政策咨询与工程实践机会。近年考研录取率超34.7%,多人进入中国科学院大学深造,就业率稳定在91.8%以上。用人单位评价学生具备“下得去、用得上”的实干能力,尤其在农村环境治理与城市固废处置领域表现突出。
通过“厚基础、强实践、严过程、求创新”的培养特色,该专业成功融合了学科前沿与地方需求。未来,随着“无废城市”建设和碳达峰目标的推进,专业在固废低碳技术、生态修复等方向将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输送更多高层次环保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