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艺术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作为广西最早建立且最具影响力的专业之一,依托深厚的学科积淀与地域文化资源,构建了独特的教学体系。该专业前身可追溯至1982年的美术染织专业,2013年正式更名后,逐步形成“艺术语言传承民族文化,科技创新引领服饰设计”的特色定位。通过课程项目化、实战化教学模式,专业致力于培养兼具市场洞察力与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与行业发展需求。以下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力量及成果转化等维度展开详细分析。
课程体系以“德育为先、艺工融合”为核心,构建了多层次的模块化教学结构。核心课程包括《服装项目设计》(自治区级一流课程)、《职业服与礼服设计》《服装画技法》等,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例如,《服装项目设计》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学生需完成从市场调研到产品落地的全流程训练。课程思政融入显著,通过挖掘民族服饰文化元素,强化学生的文化使命感,如《高级形象管理》课程结合广西壮锦纹样创新设计,形成“关照本土、传承文脉”的教学特色。
实践教学依托“产、学、研”协同平台,形成校内实验室与校外基地联动的培养机制。校内拥有服装设计实验室、形象设计实验室等5个专业空间,配备数字化制版设备与3D虚拟试衣系统;校外与东风柳汽、荣清服饰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学生深度参与国家级项目,如北京冬奥会制服设计团队凭借1万余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获“杰出贡献奖”。此外,师生共创品牌“布缦鹫雷”亮相罗马尼亚时装周,将壮锦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推动民族文化国际传播。
师资团队汇聚跨学科背景的专家,形成“学术+行业”双导师制。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70%教师具有清华大学、北京服装学院、香港理工大学等名校教育经历。团队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获自治区教学成果奖2项,并担任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学术委员、广西服装设计师协会会长等职务。教学中注重赛事导入,近三年指导学生获国家级奖项18项、省部级23项,如“南山智尚杯”职业装设计大赛优秀奖、“魅力东方”内衣设计大赛银奖等。
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方面,专业通过校企合作推动设计落地。与广西工艺美术研究所联合开发“壮美锦艺”系列服饰,将传统壮锦纹样应用于现代服装,获中国东盟博览会市场认可。毕业生就业领域覆盖服装设计、时尚策划、形象顾问等方向,就业率达95%,部分进入华为UCD中心、维塔士等企业,或创立个人工作室。同时,专业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牵头广西服装设计师协会活动,推动区域时尚产业升级。
该专业通过“四新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引领,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未来将进一步深化国际交流,拓展东盟时尚市场合作,强化“民族融合+科技赋能”的双轮驱动,为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输送更多复合型设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