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大学的舞蹈表演专业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通过独特的民族特色教育体系,在师范与非师范两个方向上构建了差异化培养路径。该专业源于1957年建立的延边艺术学校舞蹈专业,历经60余年发展,已形成以朝鲜族舞蹈为核心的中国少数民族艺术教育范式,累计培养600余名本科生,并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其课程体系深度融合理论与实践,既注重传统技艺传承,又强调现代教育理念的渗透。
在师范方向的课程设置中,专业构建了"三位一体"培养体系:基础理论层面开设舞蹈教育学和中国朝鲜族舞蹈教育史,专业技能层面设置芭蕾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实践层面通过教育见习和微格教学实现教学能力转化。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能够胜任中小学舞蹈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近三年师范方向毕业生在中小学教师岗位就业率达82%,体现出专业对基础教育领域人才需求的精准对接。
非师范方向则侧重表演与创作能力提升,其课程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开设现代舞创编等创新课程,二是通过舞蹈解剖学强化科学训练方法,三是设置长达12周的毕业实习环节。该方向学生曾获第八届"桃李杯"舞蹈比赛B级女子青年组表演一等奖、中国舞蹈荷花奖十佳表演奖等国家级奖项,近五年有23部原创作品登上央视《舞蹈世界》栏目,展现出强劲的创作实力。
专业实践平台建设凸显三大特色:其一,建立教育部朝鲜民族舞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形成"课堂+舞台+田野"三位一体的实践模式;其二,与韩国世宗大学等国际院校建立合作,近三年组织34场跨国艺术交流活动;其三,依托郑律成音乐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推动《情》《归根》等38部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作品创作。这种多维度实践体系使学生在校期间人均参与专业演出达15场次。
培养成果方面,专业构建了"金字塔式"荣誉体系:基层有吉林省教书育人楷模等教学荣誉,中层斩获韩国KBS最高优秀奖等国际奖项,顶层问鼎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创优一等奖等国家级大奖。师资队伍中既有崔美善教授这样荣获3次"园丁奖"的学术带头人,也有金仙花等具有春晚表演经历的实践型教师,形成理论与实践双强的教学团队。
面向未来发展,该专业正着力推进三大转型:教学体系向虚拟教研室延伸,2024年建成全国首个朝鲜族舞蹈数字资源库;培养模式强化UGN协同育人,与延边歌舞团等8家单位建立订单式培养;就业渠道拓展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领域,近两年已有17名毕业生参与国家非遗研培计划。这种与时俱进的改革使专业始终保持在全国民族舞蹈教育的前沿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