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职业技术学院于2020年开设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作为河南省“双高校”建设专业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专业以校企联办为核心特色,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建华为ICT学院。通过整合双师型教师团队和前沿课程体系,致力于培养具备智能系统集成与应用开发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专业建设成果显著,先后获得河南省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示范项目、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多项省级荣誉,成为区域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标杆。
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该专业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育人导向,重点培养学生掌握机器学习、FPGA开发、智能计算平台应用等核心技能,面向智能机器学习工程师、FPGA工程师等职业群。通过岗位核心技能课程与实际工程项目结合,学生可在人工智能应用开发、系统运维、产品营销等领域实现职业发展。培养方案强调就业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双重提升,课程体系直接对标企业需求,有效解决传统教育中知识错位问题。
课程体系与核心技术
专业课程采用模块化设计,覆盖人工智能全技术链:
- 基础理论层:包括人工智能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电子技术与仿真,夯实算法与硬件基础;
- 技术应用层:设置机器学习、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等课程,强化场景化应用能力;
- 工程实践层:通过基于FPGA的高级应用开发、人工智能系统部署与运维等实战课程,对接华为HCIA-AI认证标准。特别引入5G移动通信技术课程,形成“云-边-端”协同的技术架构认知体系。
师资力量与教学模式
教学团队由21名专兼职教师构成,其中企业专职教师占比52%,高级职称教师5人,全部具备双师型资质。创新采用教学工厂模式:
- 企业讲师全程授课:华为等企业专家主导岗位核心技能课程教学;
- 项目数据库共享:学生完成的工程项目形成可迭代的实战经验数据库;
- 1+X证书融通:将智能计算平台应用开发等职业技能等级认证嵌入课程考核。这种工学交替模式使毕业生可获得华为认证工程师资格,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产教融合创新路径
专业建设突出三大创新维度:
- 校企资源深度整合:与华为共建实验室,引入行业级实训设备,还原真实工程场景;
- 人才培养动态优化:基于企业岗位需求分析,每年更新30%课程内容,保持技术前瞻性;
- 社会服务功能拓展:教师团队参与研发智能语音助手、推荐系统等解决方案,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近三年学生获省级技能大赛奖项6项,云计算1+X证书通过率达85%,印证了培养体系的有效性。
职业发展与行业影响
毕业生主要服务于人工智能产业链的系统集成、运维管理、技术支持等岗位群。据专业调研显示,对口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2%以上,部分学生进入华为生态企业担任FPGA开发工程师。专业建设的风向标效应日益凸显,其创建的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已被省内多所高职院校借鉴,形成了可复制的产教融合范式。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