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工学院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以“艺术技术融合、硬件软件兼备”为核心理念,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培养体系。该专业立足行业需求,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计与实践机制,培养既掌握影视创作理论又精通现代制作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在2025年的教育布局中,其教学架构已构建起覆盖策划、拍摄、后期全流程的能力矩阵,尤其注重职业化思维与市场化就业的衔接,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独特优势。
课程体系以戏剧与影视学类学科框架为基础,搭建了“基础理论+核心技能+行业认证”的三层结构。主干课程包含广播电视概论、传播伦理与法规、电视节目策划与制作等理论模块,同时强化摄影摄像技术、非线性编辑、无人机拍摄等实操训练。这种“软硬结合”的课程设置,既夯实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又通过国家职业摄影师资格证、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证等职业技能认证拓宽就业竞争力。
实践教学模式独创“四习一体”机制,将理论学习、岗位见习、体验实习和专业实习有机串联。在校内,依托校园电视台和课内实践教学平台完成基础技能演练;在校外,通过“1+10实习实训基地”实现真实项目介入,例如与媒体机构联合制作节目、参与专业赛事等。这种分层递进的实践体系,使学生在影视剪辑、节目包装特效、新媒体采编等环节形成完整的创作闭环。
人才培养路径突出“职业化”导向,从职业思维、职业技能、职业气质、职业语言四个维度贯穿教学全程。例如在课堂中引入融媒体业务案例,要求学生完成从文案撰写到成片输出的全流程作业;在考核中采用项目制评分,模拟真实职场环境。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能快速适应广播影视系统、影视广告公司、企事业宣传部门等多元岗位需求,胜任编导、剪辑师、新媒体运营等角色。
师资与资源配置体现产教融合特色,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比81.8%,包含具有媒体从业经验的教授和博士。教学团队深度参与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全媒体产教融合项目,将行业前沿技术如虚拟现实拍摄、智能剪辑算法等引入课堂。配套的280万册馆藏图书与1.76亿教学设备,为学生提供了从传统影视制作到现代数字媒体的完整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