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自2019年招生以来,依托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逐步构建起“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的特色培养体系。该专业紧密对接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需求,与比亚迪、蔚来汽车、弗迪电池等行业头部企业深度合作,通过课程体系设计、实训平台建设和师资团队培养,形成了“知识全面+实践强化+分类发展”的育人模式。下文将从课程体系、实训条件、师资力量、就业方向、专业特色五个维度展开具体分析。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呈现“双轨并行、阶梯递进”特点。专业基础课程涵盖《汽车文化》《新能源汽车构造》《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等,着重夯实机械制图、电力电子技术等学科基础。专业核心课程则聚焦行业前沿技术模块,包括《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及管理技术》《驱动电机及控制技术》《整车控制技术》三大核心领域,并延伸至《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新能源汽车试验技术》等创新方向。实践教学采用“任务导向”模式:
- 第一阶段(第1-2学期)通过校内新能源汽车综合故障检修设备完成基础技能训练
- 第二阶段(第3-4学期)进入企业参与动力电池组装、电机系统调试等生产性实训
- 第三阶段(第5-6学期)在整车制造企业完成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
实训资源配置上,该专业拥有2000万元级设备资产,建成23个专项实训室。其中:
- 新能源汽车电池与电机实训室配备比亚迪秦PRO混动汽车、东风E70纯电动汽车等17辆教学用车
- 智能网联汽车环境感知实训室搭载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系统
- 戴姆勒铸星实训中心提供奔驰原厂技术标准培训校外实训基地覆盖整车制造、关键零部件生产、共享汽车运营等产业链环节,确保学生掌握从装配调试到故障诊断的全流程技能。
师资团队由39名专职教师与30余名企业导师组成,形成“双师型”结构。专职教师中82%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副高及以上职称占比25%,包含省级教学名师1人、合肥市技术能手1人。企业导师来自戴姆勒、大众(安徽)等企业,承担《新能源汽车装调与测试》《高压系统评测与维修》等实践课程教学。团队近年获省级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2项,指导学生获国家级技能竞赛特等奖3项。
就业方向呈现“多元通道、高薪导向”特征。毕业生主要进入三类岗位群:
- 生产制造类:在整车厂从事动力总成装配、整车质量检验、生产现场管理
- 技术服务类:在4S店、充电桩企业负责故障诊断、维护保养、技术咨询
- 研发辅助类:参与新能源汽车试制试验、智能网联系统调试合作企业优先录用率达60%,部分学生进入广汽本田、弗迪电池等企业,平均起薪超过省内同专业水平30%。
专业建设特色体现在“分类培养”模式与“1+X”证书制度深度融合。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动力电池技术、智能驾驶系统、高压电控维修等拓展方向,考取《新能源汽车装调与测试》《电动汽车高电压系统评测与维修》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教学过程中引入TRIZ创新理论,通过第二课堂开展智能汽车设计竞赛、电池管理系统开发等项目,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这种“基础能力标准化、发展路径个性化”的培养体系,使该专业成为安徽省新能源汽车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输出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