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理工学院的人工智能专业依托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以产教融合与科研创新为核心,形成了独特的育人体系。该学院前身可追溯至2000年成立的温州师范学院信息系,2021年转设为公办本科高校后加速发展,现拥有6个本科专业和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并入选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学位培育点。在2024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论坛上,学院展示的温州市人工智能技术研究院等项目,凸显其推动区域产业智能化的使命。
一、“全链条+场景化”培养体系
该专业构建了“人工智能+产业应用”的育人框架,聚焦数据治理→算法设计→系统部署的完整技术链路。培养目标强调四大核心能力:
- 全栈技术能力:通过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核心课程群夯实算法基础
- 工程实践能力:依托工业机器视觉、医学影像处理等场景化实践模块强化应用
- 产业创新思维:结合温州“5+5”产业布局,深度参与电器、汽车零部件等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
- 可持续发展能力:设置自然语言处理与视频图像处理双方向选修课程,支撑个性化发展
二、“双轨驱动”的课程架构
理论教学与实践体系并重,形成“基础-核心-应用”三级课程群:
- 数学与算法基础:包含高等数学、离散数学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构建数理逻辑框架
- 智能技术核心:开设大模型原理与应用、计算机视觉等前沿课程,引入生成式人工智能实验室研究成果
- 跨学科融合实践:通过工业检测项目、推荐系统开发等真实产业场景训练,近三年学生学科竞赛参与率达60%,获国际级奖项9人次、国家级奖项25人次
三、“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
学院搭建了“四位一体”支撑平台:
- 科研平台:包括浙江省巾帼科技创新工作室、温州市数字化改革研究中心等10余个省市校平台,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50余项,SCI论文40余篇,发明专利10余项
- 产教基地:与HPE DXC、浙江怡联科技共建数字经济产教融合基地,配备2000㎡实践场地及先进设备
- 国际合作:与美、加、澳等10余国高校建立学术合作,引进新西兰工程院院士等高端人才
- 社会服务:教师团队研发的“信贷数据宝”简化贷款流程,相关成果应用于婚恋、殡葬等民生领域,实现“数据多跑路”的服务革新
四、“双师型+国际化”师资建设
专业教师团队具有“名校背景+产业经验”双重优势:
- 学术引领:博士占比超30%,包括中山大学、同济大学等名校人才,4位教授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
- 产业赋能:超60%教师具有华为、中兴等企业实战经历,陈驰副教授团队与温州数据集团合作的技术成果已产生600万元经济效益
- 教学创新:采用知识图谱AI课程与数字教材新模式,孙芙蓉教授团队开发的《课程设计与评价》入选国家级数字教材典型案例
通过“党建强院”机制与“红智荟·145”方案,学院将人才培养深度融入区域发展,毕业生就业率连续超96%,留温率居全省前列。在AI通识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双重驱动下,温州理工学院正朝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工类应用型大学”目标迈进。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