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职业学院作为广西高职院校中率先布局工业互联网应用领域的院校之一,依托百东新校区的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智能制造工程学院的专业集群优势,将这一新兴技术融入教学体系。2025年该校工业互联网应用专业计划招生35人,学费标准为6500元/生·学年,通过"理论+实训+产业对接"的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掌握边缘计算、工业数据采集、平台运维等核心技能的技术人才。这一布局既响应了《中国制造2025》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与区域产业升级形成深度联动。
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上,学院以工业互联网技术框架为基准设置教学模块。基础课程涵盖电工电子技术与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支撑学生对底层设备的认知;核心课程聚焦工业网络技术和工业边缘计算应用技术,通过虚实结合的仿真系统训练数据采集与处理能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工业控制系统安全被列为必修课,凸显了网络安全在智能制造场景中的重要性。这种课程设置既遵循了《工业互联网产业人才岗位能力要求》标准,又与华为、比亚迪等企业技术认证体系对接。
实训体系建设采用"四层架构"模式:
- 设备层整合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实体设备
- 边缘计算层部署物联网关实现数据预处理
- 雾计算层完成控制指令生成与数据脱敏
- 云平台层构建分类存储与可视化分析系统该架构参考了工业互联网联盟(IIC)的技术标准,在百东校区实训室中,学生可通过IPv6网络操作真实生产数据流,完成从设备联网到云端管理的全流程实践。2024年投入的173.8万元维修改造资金中,部分用于建设支持OPC UA、Modbus等工业协议的实训环境。
校企合作方面,学院与比亚迪产业学院建立深度协同机制。通过"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例如将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的工业数据分析需求融入毕业设计课题。同时依托市级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实现实训数据与企业生产系统的安全交互。这种产教融合模式使毕业生在工业互联网实施与运维、预测性维护等岗位具备直接上岗能力。
人才培养成效已初步显现。2024年教学质量报告显示,该校学生在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大赛中获得国际奖项,智能制造类竞赛获奖数量较上年增长40%。2025年公布的3133名专升本考生中,工业互联网应用专业学生占比达12%,体现出该专业在升学通道中的竞争力。随着百东校区2026年全面竣工,预计相关专业的实训设备投入将再增加30%,为区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输送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