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电影电视学院表演专业自1992年创立以来,已成为西部地区戏剧影视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该专业依托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理念,构建了涵盖表演创作规律、专业技能训练和艺术文化修养的全方位培养体系,累计为行业输送了谢娜、杨乐乐等知名演员,并在《哪吒之魔童降世》等300余部影视作品中贡献了重要角色。其教学成果被纳入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四川省应用型示范专业,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
以实践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该专业采用“因材施教+分层培养”策略,通过“尖子生与后进生双轨制”强化个性化指导。学生在四年学习中需完成四大实践模块:表演基础训练(单人小品、即兴表演)、剧目片段排演(《青蛇》《驴得水》等经典改编)、影视镜头实操(摄影棚与黑匣子剧场实训)、毕业大戏公演。这种“大剧院+实验剧场+校外平台”的三级实践体系,使学生在校期间平均参与专业实践超过1000课时,确保从理论到实战的无缝衔接。
多维联动的课程体系设计
专业课程围绕表演创作能力构建六大核心模块:
- 表演基础:包含戏剧影视表演、语言发声及音乐剧演唱
- 形体塑造:涵盖现代舞、民族舞与武术格斗
- 艺术理论:涉及戏剧史、电影美学与经典作品赏析
- 创作实践:设置剧本改编、角色创造与导演基础课程
- 跨媒介融合:新增虚拟动作捕捉、影视配音等数字化课程
- 职业素养:开设艺人经纪、舞台管理等行业实务课程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动作课将传统戏曲功法与现代影视特技结合,学生需掌握剑术、棍术等器械运用,为古装剧和动作片拍摄奠定基础。而声乐课突破单一演唱训练,引入音乐剧唱法分析与角色声音塑造技巧。
产教融合的师资与资源保障
专业构建了“双师型”教学团队,15名专职教师中33%具有高级职称,40%拥有研究生学历,核心教师均具备省级院团导演、演员从业经历。教学设施包含8个智能化表演教室、4个声光电一体化形体训练室,以及与横店影视城共建的校外实践基地。独特的“剧组制”教学模式将行业项目引入课堂,例如2024届毕业作品《青春禁忌游戏》全程采用电影级摄制标准,由专业灯光师、录音师参与指导。
多元发展的就业生态
毕业生职业路径呈现“三三制”分布:30%进入影视剧组与话剧舞台,30%从事综艺主持与自媒体内容创作,20%转向艺术教育培训,其余分布在影视策划、艺人经纪等领域。随着短视频与网络电影产业爆发,该专业新增镜头语言特训与网红孵化课程,近三年毕业生在抖音、B站等平台原创内容播放量超5亿次。值得注意的是,其配音方向培养的毕业生已参与《流浪地球2》等大片后期制作,展现出强大的行业适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