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机学院于2024年正式启动机器人工程本科教育,成为响应国家智能制造战略的重要举措。该专业依托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需求,以培养机器人系统设计、开发与集成的现场工程师为核心目标,强调实践至上与产教融合,致力于解决工业自动化、航空航天、智能车辆等领域的工程技术问题。作为学校重点建设的新兴学科,其课程体系与产业需求深度绑定,毕业生就业范围覆盖电力、医疗、汽车、金融等十余个行业。
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机器人工程专业遵循“创新驱动,实践至上”教育理念,聚焦智能制造与智能服务产业的机器人技术研发需求。其培养方向明确分为三个层次:
- 基础能力:掌握机器人学、传感技术、自动控制理论等核心课程知识;
- 实践能力:通过工业机器人操作、视觉测量与控制等实验课程强化工程应用;
- 创新能力:结合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课程,培养跨学科系统集成能力。
培养目标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学生在掌握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机器人驱动与运动控制等关键技术的同时,具备团队协作与行业适应能力,最终成为能解决设备智能化升级与运维管理问题的应用型人才。
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
专业课程采用“理论-实验-实训”三级递进模式,核心课程包含:
- 数字/模拟电子技术(硬件基础)
- 机器人操作系统(ROS开发平台)
-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算法实现)
- 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产线调试)
实践环节占比超过40%,依托新松机器人有限公司、临港电力电子等企业共建的智能产线综合实验室,开展基于MES系统的智能装备调试、机器人视觉定位等实训项目。教学过程中推行双师型队伍建设,由企业工程师与校内教师联合开发教材,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迭代同步。
校企合作与就业前景
该专业已建立5家深度合作企业,形成“实习-研发-就业”一体化培养链条:
- 太古智能科技提供航空航天领域机器人系统集成案例库
- 贽丰机器人参与开发工业机器人故障诊断教学模块
- 临港电力电子承接智能电网巡检机器人联合研发项目
就业数据显示,毕业生可在98%就业率基础上实现跨领域发展,既能在传统制造业从事智能产线运维,也可进入医疗健康领域开发手术机器人,或在金融服务行业推动智能客服系统升级。典型岗位包括机器人应用工程师、系统集成项目经理、智能装备研发专员等,起薪水平高于上海市工程技术类岗位平均值15%。
教学资源与师资力量
专业师资团队由朱晨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文传博(复杂设备故障诊断专家)、冯肖亮(智能电网领域教授)等领军人才构成。团队具备以下优势:
- 科研转化能力:近三年承担横向课题20余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
- 国际视野:与德国凯撒斯劳滕应用技术大学建立机器人联合实验室
- 教学创新:开发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实现工业机器人拆装可视化教学
实验室配备ABB六轴机械臂、UR协作机器人等高端设备,并与临港新片区的智能制造企业共建校外实践基地,确保学生每年累计参与300小时以上真实工程项目。
专业特色与发展潜力
作为2023年教育部备案新增专业(代码:080803T),机器人工程凸显三大特色:
- 产业导向:对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双产业集群
- 证书融通:将工业机器人操作员、智能制造工程师等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
- 中本贯通:与上海信息技术学校等中职院校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未来发展规划显示,该专业将依托学校“控制科学与工程”硕士点建设,探索本硕衔接培养模式,并联合中国商飞等企业攻关航空机器人维修技术,力争在2028年前建成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