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自2022年新增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以来,该专业凭借鲜明的学科定位和区域服务导向,迅速成为学校工科领域的特色方向。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其培养目标聚焦于新型能量转换与储能材料的开发应用,致力于为新能源产业输送具备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在课程设置上,专业融合材料科学、化学工程与智能制造等多学科交叉知识,并依托材料与环境学院的实验平台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以下将从学科定位、培养体系、招生政策及发展资源等维度展开分析。
一、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立足国家“双碳”战略需求,面向高性能绿色能源材料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培养掌握器件设计、工艺优化及系统集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专业课程体系涵盖材料物理化学、新能源器件制备技术等核心模块,注重通过校企合作与科研项目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其招生计划中明确要求考生不得为色盲或色弱,且在山东等省份的选考科目限定为物理与化学,体现出对基础学科能力的重视。
二、课程体系与研究方向
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三个层次:
- 基础理论:包括固体物理、材料科学基础、电化学原理等;
- 技术核心:如锂离子电池材料、太阳能电池技术、燃料电池系统设计;
- 实践创新:依托计算材料学硕士点与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点,开展新能源材料模拟仿真、器件性能测试等研究。研究方向重点布局在:
- 新型储能材料(如钠离子电池、固态电解质);
- 环境友好型能源转换技术(如光催化制氢);
- 材料表界面工程优化。
三、招生政策与选拔要求
2023年广西本地理科本科二批招生计划为2人,学费标准为5550元/年。跨省招生时,如山东省要求考生必须选考物理+化学组合,且实行综合分录取机制。值得注意的是,该专业在2024年进一步扩大招生范围,新增武鸣校区教学点,并计划通过“相思湖青年学者”团队引进高水平师资,以支撑专业扩容需求。
四、教学资源与就业前景
材料与环境学院拥有56名教职工,其中博士占比73%,包括省部级人才计划入选者5人,形成以金属材料工程、环境工程为支撑的学科群。实验室配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等高端设备,并与新能源企业共建实习基地。毕业生可进入:
- 新能源车企(电池研发岗);
- 光伏/风电设备制造企业;
- 科研院所(材料表征与器件开发);
- 政府能源管理部门。据行业预测,到2030年,我国新能源材料领域人才缺口将达50万,该专业毕业生在珠三角与北部湾经济区的就业优势显著。
从学科交叉深度到产业适配度,广西民族大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动能。未来随着武鸣教育园区的全面启用以及省部共建平台资源整合,其人才培养质量与科研产出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为区域新能源产业升级提供关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