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学杏林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以培养兼具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依托艺术学学科背景,构建了覆盖室内设计、景观规划、施工管理等领域的课程体系。该专业立足长三角地区发展需求,通过校企合作与项目制教学强化学生的职业竞争力,近年来在学科竞赛和就业市场中展现出显著成效。以下从培养方向、师资力量、实践平台等维度展开分析。
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培养方向聚焦公共空间设计与居住空间设计两大领域,课程设置强调理论与实践融合。必修课程包括透视学与表现技法、室内设计原理、景观设计原理等基础理论,同时开设沙盘模型制作、工程概算等实操性课程。学生需掌握从概念方案到施工落地的全流程能力,例如通过建筑构造与空间设计课程学习结构优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探索生态与人文的平衡。这种“设计+技术”的双轨模式,使毕业生能胜任室内设计师、景观规划师、软装顾问等多元岗位。
师资团队的专业背景与行业经验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该专业教师中既有郁新颜(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会员)等深耕传统艺术领域的学者,也有王玲(主持多项景观设计项目)等具备实战经验的实践型教师。副教授徐颖婷主持的邮轮居住舱室设计、海洋平台空间开发等课题,将科研与产业需求直接对接。此外,青年教师如冯福友(获国家级设计竞赛一等奖)和冒承含(参与企业品牌视觉设计)的加入,为教学注入前沿理念与跨界思维。
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三类平台构建能力培养闭环:
- 学科竞赛平台:组织学生参与亚洲设计学年奖、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等赛事,近三年累计获国家级奖项75项;
- 校企合作项目:与南通锦华装饰、大生平面设计等企业联合开展真实项目实训,例如龙游河片区景观设计、沉浸式书吧空间设计等课题;
- 学术展示活动:定期举办教职工艺术节作品展,展出环境设计手稿、墙绘设计方案等成果,促进师生创作交流。
在就业支持方面,专业依托江苏省家纺专业委员会等行业资源,搭建实习就业通道。虽然早期就业满意度评分曾显短板,但通过增加材料学与施工工艺等职业导向课程,近年毕业生在装饰工程公司、建筑设计院的任职比例显著提升。值得关注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的课程融合(如蓝印花布工艺研究)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优势,拓展了文化创意产业就业空间。
该专业的持续发展得益于南通大学艺术学院的学术支撑,共享数字媒体艺术实验室、环境设计工作室等硬件资源。国际化培养路径包括选派学生参与意大利佛罗伦萨设计学院游学项目,以及引进肖飞(非遗研培项目参与者)等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这种“本土根基+全球视角”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应对智慧城市、生态修复等新兴领域挑战时更具适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