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立足艺术与技术的交叉融合,通过系统性课程体系与多元实践路径,培养兼具人文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设计人才。该专业以人居环境创新多维度为核心导向,注重传统文脉与现代科技的平衡,形成了独特的教学特色。下文将从培养框架、课程结构、实践平台及成果输出四方面展开解析。
在专业定位与培养框架层面,该专业以环境景观艺术总体规划设计为主线,涵盖室内外设计、公共艺术、园林设计三大领域。依托南通大学艺术学院百年积淀的"大艺术"教育理念,构建了产学研结合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培养目标强调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既能掌握中外环境与建筑艺术史论等理论基础,又能运用计算机应用软件和人工智能技术完成数智化设计。专业下设两个特色方向:数智环境系统设计聚焦社会公共空间的美育与乡村振兴,环境智理服务设计则侧重社会治理与人文关怀的创新驱动。
课程体系设计体现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特点,核心课程包含三个层次:
- 艺术基础模块:中外美术史、美学概论、素描、色彩构成审美素养根基
- 专业技术模块:透视与制图、工程概算、材料工艺等工程类课程,配合模型制作、设计表现等实践环节
- 前沿拓展模块:增强现实技术应用、社会学研究工具等跨学科课程,强化创新思维特别设置的漆艺、陶艺设计等传统工艺课程,与智慧农业耕种灌溉系统设计等现代课题形成呼应,彰显传统工艺与数字技术的对话。
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上,专业构建了三级实践平台:
- 基础实践:通过速写、雕塑等课程训练造型能力,年均组织设计采风实践活动,覆盖博物馆考察、古镇测绘、民俗调研等多元场景
- 项目实践:参与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策展项目,如黄河非遗展、大运河文化周等国家级项目设计
- 创新实践:依托人居环境创新实验室开展智能设计,研究生团队在中国研究生"美丽中国"创新设计大赛中获环境空间、工业产品双赛道一等奖以2023年采风实践为例,学生完成重庆大足石刻写生、泸沽湖母系聚落调研等18项实地课题,形成设计图纸200余份,实现从文化感知到空间转译的能力跃升。
教学成果与学术影响方面,专业教师团队近年主持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1项,出版专著6部,发表核心论文90余篇。学生在第四届中国设计大展等平台展出作品,毕业生就业领域覆盖景观规划、会展设计、文化遗产保护等多个方向。值得关注的是,该专业在乡村振兴设计领域形成特色优势,其"三滩共生"再野化设计理念已应用于黄河滩区生态修复工程,展现出艺术介入社会发展的专业价值。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