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市学院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发展体现了产教融合、实践驱动的鲜明特色。作为江苏省公办本科院校,该校依托苏州智能制造产业优势,通过专业体系优化、校企协同育人、科研服务地方等路径,形成了适应区域经济需求的应用型数字经济人才培养模式。其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整合多学科资源,构建了涵盖数字金融、智能财务、数字营销等领域的课程生态,并通过仿真实验室、产业学院等平台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为长三角数字经济产业输送了大量复合型人才。
在学科专业布局方面,学院聚焦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需求,形成了多层次培养体系。2023年新增的数字经济本科专业(授予经济学学位)与既有专业形成协同效应,构建了包含会计学、金融学、市场营销等5个专业的集群化发展格局。课程体系突出技术与商业融合,引入S+Cloud认知实践教学平台和B+Cloud基础实践云平台,配套建设数字贸易仿真实验室、新商科大数据实验室等实践场景。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学院通过数字金融产业学院实现人才培养闭环,该平台兼具实践教学、学科竞赛支持、企业真实场景训练五大功能,直接对接企业用人标准。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凸显三大创新:
-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与建设银行苏州分行、波司登等龙头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基地,开展企业数字化转型诊断服务(累计完成29家)和人才培训会(举办31场);
- 赛教融合培养模式:通过全国数字营销大赛、品牌策划大赛等赛事平台,近三年指导学生获国家级奖项24项,其中靳代平教授团队指导的数字营销项目曾获全国一等奖;
- 沉浸式场景教学:使用商务数据分析实训平台、百度智能云Sugar BI数据可视化工具进行情景模拟,将跨境电商运营、国际结算流程等真实业务嵌入课程。
师资与科研支撑方面,学院拥有47.7%高级职称教师和50.7%博士学历教师,其中包含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和“333高层次人才”。科研团队聚焦数字经济与智能制造交叉领域,近年承担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34项,在《管理世界》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并主导编制了《全国高校数字经济专业建设汇编》。特别设立的数字经济研究所和反垄断研究所,为苏州市提供29篇决策咨询报告,其中11篇获市委主要领导批示。
在产教融合机制上,学院实施四大策略:
- 教育体系重构:与吴江区发改委联合开展“专精特新”产教融合试点,共同开发智能制造相关课程模块;
- 师资能力升级:通过教育部产教融合教改项目培训教师数字化能力,引进企业导师占比达30%;
- 科研成果转化:推动专利发明20余项应用于企业生产流程,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增长27.72%;
- 国际资源整合:依托中美121项目开设金融实验班,与美、英、澳等国高校建立交换生计划,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数字经济人才。
这些举措使苏州城市学院的数字经济专业呈现出紧贴产业、多维协同的发展态势。数据显示,该专业学生就业率连续三年超95%,优秀毕业生进入普华永道、东吴证券等企业,或考入上海财经大学等名校深造。随着苏州市生物光子科技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和江苏城市更新研究基地的建成,学院正在成为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应用研究与智库服务的重要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