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形成了鲜明的工程实践导向。作为江西省高校首批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该专业通过校企深度融合、产业学院共建等创新模式,构建了覆盖软硬件开发全链条的课程体系,为赣西地区乃至全国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信息技术人才。其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培养路径、课程设置、产教融合等多个维度。
在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方面,该专业明确以"五有"人才为培养方向,即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系统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创新创业精神。核心课程包含离散数学、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等基础理论模块,同时设置嵌入式系统开发、WEB开发技术、移动软件开发等实践性课程,形成"基础+方向+项目"的三层架构。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新开设的新工科实验班采用"2.5+1.5"培养模式,前两年半在校夯实理论基础,后一年半在宜春市大数据产业园进行真实项目开发,这种培养路径在江西省属高校中具有首创性。
产教融合机制是该专业的突出亮点。通过软件外包学院和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双平台运作,引入中软国际等20余家企业的技术资源,构建了"校内实验室+园区实训基地+企业项目工位"的三级实践体系。校企共建的软件工厂提供90余个开发工位,学生在校期间即可参与金融信息系统、物联网应用等真实项目开发。数据显示,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超90%,其中约40%进入大中型软件企业,平均起薪较江西省同类专业高出18%。
从专业认证与学科实力来看,该专业依托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省级互联网中医药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形成了"人工智能+行业应用"的特色方向。在2025年校友会专业排名中,该专业获评四星级应用型专业,其嵌入式系统开发方向的教学成果曾两度斩获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更值得关注的是,该专业教师团队中拥有江西省"双高"工程人选1人、赣鄱俊才支持计划人才1人,师资队伍的工程背景教师占比达65%,这种"双师型"教师结构有效保障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衔接。
对于有志报考的学生,需要特别注意该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物理和化学两门科目必须同时选考。在培养过程中,学生将经历"认知实习→课程设计→企业实训→毕业设计"四阶段实践体系,特别是在大三阶段需完成至少3个企业级项目开发。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在移动互联网开发、金融信息系统运维、智能硬件设计等领域展现出较强竞争力,近年来在蓝桥杯全国软件大赛、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中累计获奖400余项,印证了其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