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依托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学科优势,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培养体系。该专业以工商管理大类招生为起点,涵盖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4个方向,构建了“专员型导向”培养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双轨并行。专业师资队伍中拥有教授6人、副教授4人,博士占比达76.9%,并聘请18名行业导师深度参与教学。通过国家级学科竞赛、智能化实验室和校企合作平台,学生可系统掌握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技能,毕业生年终就业去向落实率持续保持96%以上。
一、以赛促学+产学研融合的专业特色
该专业将学科竞赛纳入培养体系,通过国家级竞赛项目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例如在“人力资源管理智能仿真与竞争对抗”课程中,学生运用沙盘模拟和数据分析工具解决真实商业问题,近年来累计斩获20余项国家级奖项。同时,专业与中国·重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等机构建立合作,定期组织学生参与企业见习。2024年6月的访企活动中,学生通过参观科学城园区,实地学习“金凤凰”人才政策和数字化管理工具,深化对行业动态的理解。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具备快速适应岗位需求的能力,部分学生进入字节跳动、腾讯等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任职。
二、模块化课程体系与核心能力建构
课程设置分为三大能力模块:
- 基础理论层:包含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等经济分析工具课程
- 专业应用层:聚焦工作分析与能力素质模型构建、人才测评与招聘管理、薪酬与福利管理等实务操作
- 技术赋能层:开设人力资源量化管理与数据分析、Python程序设计等数字化技能课程
特别设置跨专业综合实验环节,在260㎡的智能化实验室中,学生需完成从岗位需求分析到绩效考核方案设计的全流程仿真项目。这种培养路径使毕业生既能处理传统人事管理事务,又能运用智能决策系统优化企业人力资源配置。
三、双导师制与职业发展通路
专业实施学术导师+行业导师双轨指导,8名硕士生导师与18名企业专家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职业发展呈现多元化特征:
- 升学路径:近18%毕业生进入国内外高校攻读硕士,主要方向为组织行为学、劳动经济学
- 企业就业:64%毕业生任职于大型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典型岗位包括人事专员(32%)、招聘主管(21%)、薪酬分析师(17%)
- 公共部门:12%毕业生进入人社局、人才服务中心等机构从事政策研究与服务
值得关注的是,专业通过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项目搭建实践平台,学生在校期间即可参与企业真实案例研究。如2023级学生团队为重庆机电集团设计的绩效考核体系,已被纳入该企业数字化改革试点方案。
四、智能化教学设施与国际化视野
专业配备智能仿真实验室和虚拟现实教学系统,支持500人同时开展在线学习或跨专业实训。在人力资源大数据分析课程中,学生使用Tableau、SPSS等工具处理千万级数据样本,模拟企业人力成本优化决策。同时与匈牙利德布勒森大学开展学分互认,开设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比较研究选修模块,培养学生应对全球化人才管理的战略思维。这种硬件与课程的双重保障,使该专业在2024年重庆市高校专业评估中位列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