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自2005年设立以来,凭借其扎实的学科基础和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福建省内最早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之一。作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以公共管理、金融学为主干学科,通过融合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领域知识,致力于培养通晓中外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不仅注重理论教学,更强调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在课程体系、师资力量、科研创新等方面形成独特优势。
在课程设置上,该专业构建了“基础+核心+特色”的立体化知识框架。核心课程如《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障学》《风险管理》等奠定专业基础,而《智慧养老与乐龄课堂》《数字健康管理》《大数据与统计分析》等特色课程则紧跟社会发展需求,强化学生的数字化治理能力。实践教学环节包含劳动与社会保障实习、专题调查及毕业论文,并设置社会保险实验等专业实验课程,将理论知识与实务操作紧密结合。例如,学生需深入农户调研社会保障政策实施效果,或参与中国大学生人力资源职业技能大赛等全国性赛事,锻炼数据分析与问题解决能力。
师资团队方面,专业现有专任教师9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67%,博士学历教师占比78%,硕士生导师比例达67%。教研团队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19项,科研成果直接服务于教学与政策咨询。以周毕芬教授为代表的教师团队在农村社会保障、人力资源开发领域的研究成果显著,为学生提供了前沿的学术视野与实践指导。
在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中,该专业依托17个共建实习基地(如福州市医疗保险管理中心),开展专业综合实践。学生通过参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北斗杯”科技创新大赛等赛事,累计获得国家级二等奖、省级金奖等多项荣誉。例如,蔡红红团队的研究成果《大学生理性逃课的“是”与“非”》曾获全国二等奖,其科研经历成为后续深造的重要基石。这种“以赛促学”的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社会调查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跨学科协作能力。
就业前景呈现多元化特征。近三年毕业生中,约27.5%选择国内外读研深造(如中国农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30.7%进入机关事业单位从事社会保障政策执行与公共管理,41.8%入职企业担任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控等职位。校友反馈显示,专业培养的批判性思维和数字素养使其在职场中具备显著竞争力。例如,2018级廖阳欣通过参与农村社会保障课题研究,成功考入中国农业大学攻读社会保障方向硕士;2009级张弘则结合专业背景,在企事业单位中实现了职业发展与个人兴趣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