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依托体育与大健康学院开展教学,其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78年的体师班和公共体育教学,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川内具有影响力的本科专业。该专业以“为地方发展提供支撑”为办学宗旨,构建了涵盖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等多领域的培养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致力于培养兼具专业能力与社会适应性的高素质人才。
在历史沿革与学科建设方面,体育教育专业经历了从专科到本科的跨越式发展。2002年首次招收本科生,2010年正式成立体育学院,2025年更名为体育与大健康学院,新增康复治疗学、护理学等专业,形成多学科交叉的办学格局。专业以教育学学士学位为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涵盖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等核心课程,同时融入现代教育技术、创新创业教育等模块,强化学生的教学技能与创新能力。
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是专业发展的核心支撑。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41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69人,拥有国家级裁判5人、亚足联C级教练员等高层次人才。教学设施方面,配备标准田径场、体育馆、游泳池等硬件资源,以及运动解剖实验室、体质健康测试室等专业场所,为实践教学提供保障。近年来,教师团队在省级教学竞赛中斩获一等奖8项,并承担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推动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
学生培养成果体现在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的双重提升。学院通过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等途径强化实践能力,近五年学生获国家级竞赛奖项5项、省级奖项200余项,创新创业项目获国家级立项2项、省级创业大赛银奖8项。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2%以上,部分学生考入名校攻读硕士,优秀代表如严克美(全国劳动模范、十九大党代表)成为行业标杆。就业方向涵盖中小学体育教师、公务员、社会体育机构等多元领域,体现“应用型”培养定位。
从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来看,专业采用“分层递进”的设计理念:
- 基础阶段:大一开设普通体育课,强化身体素质与基础技能;
- 专项阶段:大二实施专项选修,涵盖篮球、武术等11个项目;
- 拓展阶段:高年级开设体育保健、运动训练等选修课,满足职业发展需求。此外,通过“三全育人”机制(全员、全程、全方位)融入思政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德高、善教、技强”的新时代体育工作者。
面对未来发展,学院持续深化产教融合,2024年投入26万元更新体育器材,并与地方中小学、体育机构建立实训基地,推动“教学—实习—就业”链条贯通。这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模式,使宜宾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成为川南地区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