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师范学院的生物科学专业作为该校最早开设的本科专业之一,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该专业立足基础教育需求,同时拓展科研与应用领域,通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师资力量的系统化建设,培养兼具教育素养与科研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其培养方案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尤其在生物教育领域具有显著优势。
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生物科学专业以服务基础教育为核心,明确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学教育工作者。其目标强调师德规范、教学技能与创新能力的融合。课程设置覆盖动物学、植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同时包含教育学、心理学等师范类课程,形成“生物学+教育”双核心知识体系。就业方向涵盖中小学教学、生物技术企业及科研机构,体现“一专多能”的培养定位。
课程体系与科研支撑
专业课程分为三个层次:
- 基础实验技能模块:包括微生物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强化动手能力;
- 学科交叉模块:如生物化学与生态学,衔接现代生物技术前沿;
- 教育实践模块:通过中学生物教学论、微格教学训练提升课堂设计能力。科研方面,教师团队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15项,发表一类论文10篇,并建有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学生可参与基因定位、植物遗传学等课题。
教学模式与师资力量
采用“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校内教师负责理论教学,基础教育专家指导实践环节。疫情期间推行“一课一策”在线教学方案,通过MOOC平台与腾讯会议实现个性化辅导。师资队伍中,博士占比52%(含在读),含省级骨干教师1名,部分教师具有海外学术背景,如杨财容博士在披碱草属植物遗传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近三年指导学生完成41项创新课题,考研率稳定在25%以上。
实践体系与就业竞争力
实践教学包含三个维度:
- 校内实训:开放生物技术大实验、发酵工程等实验室;
- 校外见习:定期组织学生到郫都二中等基地观摩课堂教学,参与基因定位、细胞运输等专题课程设计;
- 产学研合作:与20余家生物科技企业建立实习关系,涉及生物制药、食品检测等领域。毕业生可胜任中学生物教学、科普场馆管理及生物技术服务等岗位,部分进入中国科学院、四川大学等深造,体现“学术+应用”双重竞争力。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