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学院的数字经济专业是响应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而设立的应用型本科专业,隶属于经济与管理学院。该专业以经济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及管理学为交叉学科基础,注重培养具备数字化转型规划、经济大数据分析、数据治理等核心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依托赣西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以及数字经济实训室等实践教学资源,专业建设紧密对接地方产业需求,形成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特色培养模式。
在培养目标层面,该专业聚焦数字经济战略转型与数据要素价值开发两大方向。课程体系涵盖《数字经济学》《大数据技术与经济分析》《数字化转型与数据治理》等核心课程,同时引入Python语言与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工具类课程。这种设计强化了学生对数据资产化路径的理解,例如从数据资源化到产品化、资产化的转化过程,以及隐私保护等合规性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专业特别强调案例教学,通过全国大学生审计精英挑战赛等学科竞赛,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呈现出多层次特征:
- 校内实验平台:依托经济管理综合实验中心和案例教学实训室,开展数据建模、财务分析等模拟训练;
- 产业协同育人:与宜春市大数据产业园共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采用“2.5年校内+1.5年园区”培养模式,学生可参与软件工厂的真实项目开发;
- 行业资源导入:定期举办数字经济主题论坛,邀请郑德华等省级大数据专家、刘作相等企业数据合规负责人开展专题讲座,解析数据要素资产化实践路径等前沿议题。
师资队伍构建体现跨学科融合特色,经济与管理学院现有33名博士组成的教学团队,其中数字经济研究团队聚焦新能源与碳中和、营商环境优化等方向。数计学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的11名博士则为技术类课程提供支撑,形成“经济学理论+数字技术”双导师制培养机制。这种师资配置使课程内容既能解读《“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又能指导学生完成区块链技术应用等实操项目。
在就业竞争力方面,专业通过“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与德莱生物等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毕业生可从事经济大数据分析师、产业数字化规划师等岗位。值得注意的是,2023届江苏考生的录取数据显示,该专业在物理类与历史类考生中均实行“再选不限”政策,反映出其文理兼容的学科特性。宜阳新区的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布局,更为学生提供了参与无人机数据采集、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开发等新兴领域的机会。
专业建设成效体现在科研转化能力的提升,教师团队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科/社科基金项目12项,在CSSCI期刊发表数字经济相关论文近百篇。学生团队在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中斩获一等奖,印证了培养方案对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双重重视。随着江西省数字经济集聚区建设的推进,该专业正成为赣西地区数字人才供给的重要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