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科技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该校优势学科,自2015年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成立以来,始终以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核心。该专业依托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新工科建设项目的政策支持,结合中美合作办学资源,形成了强弱电结合、机电一体化、产学研协同的特色发展路径,在校生规模近1700人,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
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专业课程设置以电力系统和自动控制为主线,构建了多层次的知识框架:
- 核心基础课程:包括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为后续专业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 专业核心课程:涵盖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强化电力传动与系统控制能力;
- 实践应用模块:通过电气控制与PLC、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等课程,结合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验室、电力拖动实验室等19个专业实验室资源,实现从理论到工程场景的转化。
培养模式:国际化与产业需求双驱动
该专业采用“3+1”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与美国布里奇波特大学联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中特别强调:
- 创新能力培养:通过智能电网设计、新能源技术开发等课题,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近三年累计获国家级、省级奖项200余项;
- 工程实践导向:依托国家电网、电力设计院等校企合作基地,开展电力系统故障诊断、工业机器人控制等实训项目;
- 职业能力拓展:设置电力工程概预算、项目管理等选修课,提升毕业生在电力行业的管理胜任力。
就业前景:多领域高适配性
毕业生就业呈现行业覆盖面广、岗位层级多元的特点:
- 核心就业领域:电力系统运行维护(占比约35%)、智能制造设备研发(28%)、新能源技术开发(20%);
- 典型用人单位:包括国家电网各省分公司、正泰电气、阳光电源等龙头企业,近三年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
- 职业发展路径:从初级技术员到高级工程师的平均晋升周期为5-8年,部分毕业生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深造。
教学资源:高水平师资与平台支撑
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71人,其中教授5人、博士23人,安徽省教坛新秀4人,形成以电力系统优化、智能控制算法为研究方向的教学团队。依托省级高原学科(电子信息学科)和校级光电信息技术团队,近三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课题15项,发表SCI/EI论文40余篇,为专业建设提供强力科研反哺。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